•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安全警示

    “非法施工击穿深圳地铁”的安全警示

    新华社深圳12月10日电(记者毛思倩)深圳一企业未经审批进行打桩施工作业,造成深圳地铁11号线接触网设备受损,一辆正在行驶的地铁列车撞上打入隧道内的水泥桩,司机受伤,线路运行受阻。这成为近两个月来国内发生的第二起类似事件。此次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对地铁安全有何警示?

    还原:非法施工击穿地铁隧道

    12月6日早上6时45分左右,深圳市深圳湾体育中心东南角一非地铁工程施工方在进行打桩施工作业时,水泥桩直接打入地铁11号线隧道,导致红树湾南-后海区段(往碧头)接触网设备受损,一辆列车在紧急制动后撞上打入隧道内的水泥桩,后续列车运行受到影响。

    由于11号线横跨深圳3个行政区,同时承担连接市区和机场的功能,大批乘客出行受到影响,经过约12个小时紧急抢修,当日晚间运行服务恢复。目前,相关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事发列车司机郭迟说,当时列车即将到达地铁后海站,车速大约为82公里/时,忽然看到上方隧道悬空下来一白色柱状物,距离车头约50米,他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但由于车速高,车头右上部将柱子撞断,郭迟头部也被硬物撞伤。

    撞击造成列车控制台失灵,车头右上方被撞出一个大洞,透过破洞可见隧道内部的线缆已经移位。郭迟利用手持电台向行车调度方面汇报,并前往后部车厢查看乘客情况,按照程序,地铁工作人员及时将乘客疏散至最近的后海站。

    深圳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起地铁安全事件是由于外部施工单位正业建设有限公司在为深圳市昂赛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进行作业时,未经审批进行打桩施工作业,桩头击穿地铁盾构隧道结构,致使高速行驶的列车撞断桩头,列车严重受损、司机受伤、后续列车运行受影响。

    追因:“野蛮施工”威胁安全

    深圳地铁集团建设总部总工程师张中安介绍,被打穿的地方埋深27米,隧道深度在国内相对较深,采用双层布筋,从设计来讲非常安全。此次事故施工方采用预制管桩打桩机,施工人员在打到管片时会遇到很大阻力。施工人员遇到情况时没有停止作业进行查看,反而继续施工,可以说是“野蛮施工”。

    张中安说,11号线的设计是高速线路,如果在车辆行进中被水泥管打到,会造成严重事故。

    目前,事故现场的工地已停工。在一个约25米高的打桩机旁,记者清晰地看到了10多个钻孔。现场工作人员估计,打穿地铁隧道的水泥柱打入总深度超过20米。

    据深圳市南山区住房和建设局通报,造成隧道被击穿事故的施工作业属于无证施工,据初步调查,昂赛特公司未能提供事故工地(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证、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目前,事故调查组已经成立。相关负责人表示,待调查工作结束后,将根据结果依法从严从重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查处。

    这也是近两个月来国内发生的第二起类似事件。10月28日,华侨城集团旅游地产蓝楹湾别墅内,业主钻探施工打穿深圳地铁9号线深湾站至深圳湾公园站区间(往文锦方向)隧道导致涌泥。当时,隧道内列车正在高速行驶。幸亏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隧道异常并通知调度、维修等部门,避免了损伤进一步扩大。

    警示:地铁安全如何保障

    在不少城市中,地铁已经成为公众重要出行方式。地铁如何才能远离外部非法施工威胁,保障安全?

    事实上,类似施工并非无章可循。比如,《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就规定,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内进行打桩、挖掘、钻探等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书面征求运营单位意见后,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规划、施工许可。

    该办法还规定,运营单位负责安全保护区日常巡查和管理。发现可能危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或者运营安全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对拒不改正的单位或者个人,运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一些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规则虽然明确,但类似安全事件的发生,说明执行、监管目前仍不到位,亟待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惩处力度,保障公共安全、市民出行安全。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破坏地铁设施事件再次发生,说明行业、物业、区域等领域的监管出现断档。对违法施工,要厘清责任、依法依规进行处罚,特别是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要加强惩处力度,产生震慑效果。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表示,对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可能形成的外在危害,特别是人为危害行为,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做好规避和预案。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