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春暖花开 “刀郎文化”今安在?

    西北中国。叶尔羌河,一条源于克什米尔北部喀喇昆仑山脉的河流,从喀喇昆仑山口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滚滚而去,一路高歌地注入滔滔的塔里木河。叶尔羌河把沙漠西部一角撕开,冲积出一片狭长的绿洲。正是这片绿洲孕育了麦盖提县的古老文明。

    斯文·赫定(Sven Hedin),这位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于1890 年12 月由沙皇俄国进入中国新疆,首次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4 年5 月1 日,斯文·赫定再度抵达喀什,并于次年2 月17 日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而他经历了失败。1895 年4 月10 日,斯文·赫定的驼队从麦盖提的拉吉里克村再出发,这一次历尽磨难而得以最终生还。五年后,斯文·赫定发现了湮没千年的楼兰古城。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从那时代起有了一个别名——“死亡之海”。

    【一】

    被指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将中国与中亚及欧洲联结起来的古丝绸之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和西缘延伸。佛教自两汉间通过这条横贯亚洲的大通道传到东亚,至南北朝开始大行于中国。更重要的是,这成为一条东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然而,到15~16 世纪时,通往东亚的海路已经取代了古老的陆路。一连数世纪,对于欧洲人来说,沙漠及其绿洲城镇成为神秘的僻壤之地。三面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高耸山脉和毗连的茫茫戈壁令人望而生畏。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块典型的干旱荒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 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 毫米。这里森林资源十分稀缺,植被覆盖率极低,倒是在沙丘间的凹地中,地下水离地表不超过3 ~ 5 米,或可见稀疏的柽柳、硝石灌丛和芦苇。但厚厚的流沙层阻碍了此类植被的滋蔓。生态环境脆弱如是。

    而今,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设了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2013 年10 月10 日,环塔百万亩防风治沙生物质能源林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规划建设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总发展面积为100 万亩,生物能源林建设工程分期整体推进,计划分三期完成总体目标。第一期工程位于1993 年中英联合探险塔克拉玛干沙漠入口处,工程区域内有唐王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沙漠公园。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为了实现从沙漠再造绿洲的美丽梦想,全县各族人民都投入到了这场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之中。数以万计的麦盖提人进驻沙漠,在那里隆重举行了沙漠植树誓师动员大会,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一场惠及千秋万代的生态工程序幕由此拉开了。

    麦盖提全县耕地总面积只有90 多万亩,要想在沙漠里再造出百万亩绿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当春秋两季的植树大会战来临,沙漠里红旗飘扬,车水马龙。麦盖提人无怨无悔地参与到了这场“誓将荒漠变绿洲”的活动中,全县参加到植树造林活动中的劳力超过70 万人次。他们甘愿一连半个月都吃住在沙漠里,吃馕饼、喝凉水,天当房、地当床。

    2014 年底,一期10 万亩生物能源林建设已完成8.2 万亩,2015 年春季再造2.6 万亩,提前半年完成10 万亩的造林计划。新建1 座35 千伏变电站并扩容至65 千伏,架设10 千伏输电线路129 公里,开凿机井77 眼,铺设滴灌带6.5 万亩,平整沙丘6.5 万亩,开挖引水渠20 公里、排碱渠34 公里,换土115.5 万袋,种植各种树苗3450 万株。

    如今,造林基地茫茫沙漠中一望无际的新疆杨、文冠果、沙棘等树木正在蓬勃生长,片片绿洲充满生机。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百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工程中,麦盖提县把“绿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把“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梦想着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同频共振。

    2014 年9 月14 日,在麦盖提县参加“院士春秋论坛”的中科院、工程院的8 位院士来到百万亩防风治沙生态林基地,被原来茫茫沙海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洲所感动。他们围绕“生态、环境、生命、健康”主题发表真知灼见。

    2014 年11 月3 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来到了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基地,调研了秋季植树现场,不禁赞叹:“这个百万亩防沙林干成功了就是给麦盖提县人民留下了一笔带不走的宝贵财富”。

    2014 年12 月30 日,在麦盖提县参加“外交官看世界2015 祝愿世界和平撞钟仪式”活动期间,中国前驻黎巴嫩、伊朗大使刘振堂与中国前驻乌克兰大使姚培生亲临塔克拉玛干沙漠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考察。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刀郎画乡、百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唐王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将在这里组成一派自然、和谐的沙漠绿洲多样景观。沙漠、胡杨,戈壁、绿洲,河流、草地,盐碱地及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独特生态环境,将成为刀郎之乡沙漠旅游的一条黄金线路。

    【二】

    当叶尔羌河继续北去与提孜那甫河下游交汇在麦盖提这块梭子形的绿洲时,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刀郎”的新开发群落。就在这叶尔羌河两岸,有广袤的草地荒原和繁盛的原始胡杨林,还有在这片瀚海绿洲之中繁衍生息的刀郎人和他们的文化。如今,“刀郎文明”“刀郎文化”“刀郎艺术”“刀郎风格”等词汇已成了时尚用语。

    关于“刀郎”之由来莫衷一是。或曰“刀郎”是地名,或曰“刀郎”是人名,但从相关资料考证和民间实际调查出发,最客观的说法是:“刀郎”是一种居住方式,指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在地理上的分布。叶尔羌河流域为刀郎人提供了牧业发展的一片辽阔草地。因自古以来即为南疆商道,此地慢慢地就形成了商旅和当地人之间贸易的市集。此后几百年中,在叶尔羌河流域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当然还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

    麦盖提县是“刀郎文化”的发祥地和“维吾尔乐舞之母”阿曼尼沙罕的故乡,堪称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座宝库和天然博物馆。生活在这片热土的刀郎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精神财富——麦盖提县有着“中国刀郎麦西莱甫之乡”、“中国刀郎木卡姆之乡”和“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的美誉,其中“刀郎麦西莱甫”和“刀郎木卡姆”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化部评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河洲遍沙棘,漠缘挺胡杨。乡民绘农画,歌舞咏刀郎。一曲木卡姆,蓦然识南疆。这就是‘印象刀郎’——麦盖提。”麦盖提县委书记文福来说。麦盖提县提出将“刀郎”打造成“世界级文化品牌”,把发展“刀郎文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在提升“刀郎文化”品牌,提高“刀郎文化”艺术品质等方面积极筹谋,使文化与其他产业发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玉素因·亚亚,一个年过七旬的国宝级的人物,因能将刀郎木卡姆九个乐章完整演绎而被誉为“麦盖提刀郎歌王”。在这位老者看来,“麦盖提人与刀郎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离不开水一样,我们一天不唱就口渴,一天不跳就浑身没劲儿。”而麦盖提县刀郎艺术团团长米热姑丽说,“‘刀郎人’会说话就学唱歌,会走路就学跳舞,可以说‘刀郎文化’从我们一出生就深深印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

    “刀郎麦西热甫”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刀郎麦西热甫”是千百年来“刀郎人”在狩猎和生产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刀郎人”狩猎时的粗犷豪放,是一种节奏深沉、动作刚劲的民间舞蹈,十分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刀郎人”刚强、坚毅的性格和充满必胜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它不受环境条件、时间、参与人数的限制,种类繁多,内容极大丰富。

    “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源头之一,由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乐器伴奏,为最具群众性、最富于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古老的刀郎木卡姆有着多层次的文化积淀,其中包括塔里木土著文化、漠北草原文化的回鹘文化和蒙古文化。在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中,麦盖提县3 名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所表演的维吾尔木卡姆,作为总理出访日本所带文化套餐的压轴戏展现在日本观众面前。

    “刀郎农民画”是刀郎人极富生活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优秀成果,是一种带有原始形态的朴拙化绘画艺术,是我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享誉国内外画坛,并走入了全国农民画的先进行列,引起了整个美术界的瞩目。“刀郎农民画”也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其中一幅被巴黎国际艺术馆收藏。

    “刀郎文化绣”是刀郎人依托独具特色的刀郎农民画、沙漠、胡杨、湖泊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把传统民族刺绣手法与苏绣技艺相融合,创新培育的独具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刀郎民族刺绣品牌。2015年3 月20 日,麦盖提绣娘努尔阿米娜·阿不力米提和古丽扎·色买提共同创作的刀郎绣《金色胡杨林》赠给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提升刀郎文化,提高刀郎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麦盖提县甚至出台了若干红头文件,将部分民间艺人纳入财政补贴范畴、免去义务工、评选命名县级传承人、在职业学校开设刀郎木卡姆艺术班和非遗项目接班人培训班,并鼓励刀郎民间艺人社团建设。

    【三】

    麦盖提是古代三大文明(中原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的交融荟萃之地。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外商贾和传教人士、探险家和旅行家,在麦盖提留下了足迹。

    还是那个斯文·赫定,他先后三次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均选择从麦盖提启程。而在1899 年的第二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后,他将“麦盖提”这一地名带出中国,载入世界著名的百科全书之中。此后,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探险活动的科考团日益增多,麦盖提县因此而成为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探险活动的入口,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卡拉托格拉克也变成了名扬中外的“沙漠第一村”。

    进入21 世纪,慕名前来麦盖提旅游和考察的国内外旅行者和科学家络绎不绝。麦盖提县旅游业以保护性开发原生态自然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以刀郎文化、沙漠探险、民俗风情为特色,建设刀郎文化园和沙漠大观园,打出“刀郎之乡、沙漠王国、瀚海绿洲、叶河玉带”四大旅游品牌,形成多业态的旅游产业新格局,使麦盖提成为新疆文化旅游重镇,成为中西南亚重要旅游节点。

    每年的4 月以及9 月初到11 月中旬,是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黄金季节。大漠无垠,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可高达70 ~ 80 摄氏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游人或能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幻景。这里春季风沙多,温差大,夏季高温、酷热、干燥,冬季干冷。当地俗语称“外出需带三件宝:水壶、风镜、大皮袄”。

    耐寒、耐旱,抗盐碱、抗风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令人称道的植物莫过于胡杨。麦盖提依托县城东北70 万亩胡杨林场,建设千年胡杨森林公园。保护性开发胡杨林景观,建成具有观光、休闲、科普、影视等功能的自然风景区。秋天无疑是胡杨最辉煌的季节,那金黄色的、金红色的、金棕色的、金紫色的胡杨与湛蓝的天空竞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胡杨成为古“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一种存在。

    “刀郎之乡”、“旅游之城”、“红枣之都”是麦盖提的三张新名片。那么,麦盖提又何以称“红枣之都”呢?麦盖提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属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冲积平原,西南有喀喇昆仑山阻挡,北面以天山为屏障,地形闭塞,受沙漠气流影响较大。此地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降水量稀少,蒸发量极强,温度的年日变幅大;年日照为2460~3151 小时,年平均气温10.9℃ ~13.1℃,年活动积温4469℃ ~4914℃,平均降水量6.9~87mm,年蒸发量2017~2576mm,是红枣等耐干旱、耐瘠薄、喜光喜温经济果林的最佳优生区,处于世界六大适合种植果树的区域。

    麦盖提县红枣果实大、含糖量高,风味好、口感好、色泽好。枣园则分布在希依提墩乡、央塔克乡、吐曼塔勒乡、尕孜库勒乡、克孜勒阿瓦提乡、昂格特勒克乡、库尔玛乡等乡镇以及五一林场、园艺场。主栽品种为灰枣、骏枣和冬枣,克孜勒阿瓦提乡还建立了百种红枣园。

    麦盖提县确立了“以红枣为主、核桃为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方向,唱“特色”戏,念“绿色”经,并按照“上规模、抓管理、树品牌、增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红枣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如今,全县林果业总面积达到78.5 万亩,其中红枣56 万亩、挂果面积31.89 万亩,成为全国红枣面积最大的县,“刀郎情”牌红枣已成为各路商家的抢手货。红枣种植面积和品质均居全疆前列,成就了麦盖提县名副其实的“红枣之都”美誉。

    麦盖提县林果业2014 年总面积达到81 万亩,总产量为12.9 万吨,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已成为刀郎人的“摇钱树”。接下来,麦盖提县将会加大“刀郎”红枣品牌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县红枣品质,彻底打响“刀郎”红枣品牌,使红枣“十亩户、百亩园、千亩村、万亩乡”遍布全县,让56 万亩红枣都成为精品,让广大枣农从红枣产业中充分受益。

    作为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麦盖提县全年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气温年变幅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达到214 天,非常适宜棉花、粮食、各类瓜菜、水果等农作物生长,素有“瀚海绿洲”的美称。这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西甜瓜、红枣、杏、核桃等各类优质农产品,其中“瀚海”牌棉花是全国的知名品牌,被誉为“羊中之王”的刀郎羊是麦盖提的优良畜品种。除了红枣,麦盖提县被誉为沙漠“黑珍珠”的野生蘑菇、野生大芸、沙棘果、枸杞、红花等地方特产亦享誉全国。

    如今,“刀郎人”已然向四方旅人张开怀抱。

    (范正利: 财经作家,本刊总编辑)

    【自驾指南】麦盖提县位于喀什地区东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边缘。南邻叶城县,西接莎车县,北隔叶尔羌河与巴楚县相望。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乔戈里峰海拔8611 米,高度仅次于珠穆朗玛峰,但是其攀登难度远远高于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被称为野蛮巨峰,其一直以攀登死亡率超过27% 的概率高居登山榜首。“乔戈里”,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国外又称K2 峰。乔戈里峰是国际登山界公认的攀登难度较大的山峰之一。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