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车生活

    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需要较长时间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达到145.6万辆,比2019年增长17.3%。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观点认为,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的规划目标,在一些限购的大城市,新能源汽车要放开限购。也有观点认为,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燃油车限购政策,明确燃油车禁售时间表。那么,应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哪些瓶颈?为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专家又有哪些建议?

    现阶段应该给消费者选择权

    早在今年3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要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在汽车方面,要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引导一些地方和城市继续放开新能源汽车限购政策和增加指标,这有利于扩大汽车消费,也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

    之后,我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组对外公开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将于2050年实现燃油车的全面退出。

    在6月5日举办的“碳达峰碳中和北京行动高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提出:建议北京研究出台禁售燃油车政策。

    此次调查问卷中,许多网友表示自己既是新能源汽车的支持者,但同时也是坚定的禁燃令的反对者,企业应该进一步在质量性能提升上给消费者信心,政府应该一方面加大放开新能源车限购力度,另一方面适当加大燃油车限购力度,但不能“一刀切”,应该给消费者选择权。

    调查结果显示,36.7%的人认为,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燃油车限购政策,21.1%的人认为所有城市新能源汽车都应放开限购。

    有专家认为,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个过渡期内,多依靠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才能让新能源车健康发展。

    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体量初具规模,形成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不仅成功进入跨国车企的全球供应体系,而且正在加快全球产能布局。2020年以来,跨界、造车、代工等辞藻不断出现于新能源车产业,以阿里、百度、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强势进入新能源汽车造车行列,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刚刚迈进以市场化驱动为主、政策驱动为辅的新阶段,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各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贯彻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支持政策体系。

    不过也要看到,在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产业发展体系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存在部分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标准法规不完善、充电基础布局不合理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同时也存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基础设施有待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跨产业融合新生态亟须构建等痛点,这些问题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随着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不断跨界协同,如何构建智能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还需要跨领域、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张进华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市场+政策”双轮驱动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

    面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张进华建议:

    一要强化创新驱动,依托龙头企业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攻关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高端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等产业短板。

    二要完善标准法规。加强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跨部门组织协同,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研究及完善。

    三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私人消费领域、乡村等市场的推广普及,鼓励探索新型充电共享商业模式创新。

    四要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工具,研究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双积分等与碳管理衔接机制,加大对充电/加氢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交通设施等环节的支持力度。

    中国车市的新能源化之路不光是放开限售和燃油车限售禁售的问题,未来的发展之路更需要理性的思考。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