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交通

    “短暂停顿”系元凶 拯救高峰“幽灵”

    路况疲软,开车人精神涣散,这种高峰期开车的无力感越来越厚重。

    堵车,一直是城市痼疾,原因很多,但唯独有一种是“没有原因的”。“幽灵”堵车看似被人们淡忘,但其实它的“功能性”从未减弱,我们仍常常经历着。查明元凶后,是时候跟它分道扬镳!

    (本刊讯)我猜大部分常开车的朋友一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正飞驰在路上,突然发现前方开始堵车,原本10分钟便可通过的路段此刻通过时间变得遥遥无期,10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然后发现前面车群的移动速度明显开始加快,接着自己和大家一样马上发现前方已经有很多空出来的路面可以畅行。没有管制,没有事故,没有查车,突然就开始堵了,突然又十分畅通,这种没原因的堵车人们管它叫“幽灵”堵车。更猖狂的是,现下这种情况已经霸占堵车方式榜首,在早晚高峰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

    堵,后狂堵,升级暴堵,而明明不该堵车的地方也开始堵。真的只因车多才堵?“幽灵堵”哪能没来由?

    据公安部统计,2018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4亿辆。

    在发展迅猛的汽车时代,快速、便捷、舒适是这个时代给予人们的最丰富产物。但也正因为“产物”高,因此愈发凸显出出行规矩和约束的苍白羸弱感,从而形成了管得了宽泛,包括为超速、醉驾、闯红灯等问题量身定做的高清监控摄像头;管不了细,车辆左右穿插来回并线、监控死角压实线、监控盲区占用应急和公交车道等常态。理由普遍都是“我着急!”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路上,着急(“此处划重点圈起来,要考的”),似乎成了人们为自己在路上争取时间的第一“抗辩”理由和“刚需”。好比北京,城大、路宽、车多,这就给了“幽灵堵”很大的“表现”空间。

    “幽灵”堵几多愁

    “吱!……”下意识紧急狠踩了好一阵刹车,终于在刺耳的急刹声中、在追尾前把车停住,同时身体惯性向前倒去,瞬间再被弹贴回座椅靠背,开始进入拥堵路段。“什么情况?!”正坐在驾驶室的你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心跳加速,嘴里喊着,心里想着,“管制?前方又遇肇事?查违法大车?抓限行?还是拦截外地车?……”然后,以5-10公里的时速,甚至用不到时速,只靠车辆怠速“挪进”的速度跟着往前移动。

    路上百态,百无聊赖。置身其中,着实痛苦。

    有的车按部就班地跟着;有的见旁边一排路通行稍快,伺机插空并线多往前移两三个车位的距离;有的可能想着让其他车插进来也无妨,让一让,反正大家的境况都半斤八两;有的可能被堵得心情烦躁,被激发了路怒感,见有车要插队赶紧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紧跟住前车让其他车无机可乘,甭管什么路况,就是不愿意让你插队,心想着“大家都堵,你凭啥挤,后面老实排着去”……排啊排、挪呀挪、挤又挤,早高峰要担着迟到的风险,明明10分钟可以通过的路程,突然要用半个小时以上,心急如焚;晚高峰从太阳斜照开到夕阳西下甚至华灯初上,琢磨着家里晚饭是不是要凉,聚会还赶不赶得上……

    通过这种突然堵车的路段,每“场”平均下来大概会维持在半小时左右(作者亲历)。正在你耐心锐减愁眉不展时,诶?眼前的车咋明显就少了,一下子恢复畅通了?然后与身旁的这“撮”车群各自分散,轰大油门扬长而去。那么问题来了——前面的车都去哪了?想象中的肇事呢?查车呢?堵在哪了?再接下来边飞速开车,边奇怪了一下。

    据今年年初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在2018年度中国堵城排行榜中,北京、广州分别为“冠军”和“亚军”。以“荣膺桂冠”的北京为例,有过这样一个计算:人均一生的通勤时长有12325个小时,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相当于1540个工作日的时长全部“贡献”在路上。《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2.032,高峰期平均车速23.35km/h。另,数据显示,北京高峰时段平均驾车通勤时间为每天88分钟,平均每天通勤拥堵44.97分钟;按照每年232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人年拥堵时长达174小时,相当于一年中有22个工作日处于拥堵,折合经济损失约8400多元。

    北京,是“人均年通勤拥堵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幽灵”堵车发生几率最大的城市,而“幽灵堵”,同时还是加重全城拥堵的“护法”之一。

    造成原因 且看“幽灵堵”麾下七大“金刚”

    “表面上看似没有任何起因的堵塞,即没有事故,没有停驻车辆,也没有封闭施工的车道,道路却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堵塞,很长一段时间过后,车流又会毫无征兆地顺畅起来”,“幽灵”堵车这种奇怪的现象被交通专家视为“一种奇妙的交通现象”。

    没有源头?没有成因?那是何导致交通堵塞,从而导致行车时效率大幅度降低,枉费了时间耽误了行程计划,继而导致事故发生率增大,加剧拥堵力度?还看这些没有原因的源因。

    据专家分析,“幽灵”并非无成因。举个例子,某位司机急刹车或绿灯亮起晚起步造成短暂停顿。一辆车的短暂停顿,后面往往会跟着一串连锁反应,也就是引发一连串地停顿,甚至与前车“断档”,也就形成了一块“真空路段”。

    比如第一辆车停下来后,仅需要2秒钟就能启动,后面的车需要依次加速离开,到最后一辆汽车启动时所需的时间可能就要几十分钟了。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堵车点,这个堵车点会堆积大量车,然后逐渐蔓延到很远的后方,同理集体跑步。有研究显示,“如果处于繁忙的高速公路上,那么一名新手司机的急刹车很可能引发一场‘交通海啸’,受影响的路段可长达80公里。”其实,道路并没有真正被“堵”,只是产生了汽车行驶的时间差。由于第一辆车的刹车,那后面所有的司机也必须刹车,依次传递下去带来的“波动效应”就会导致大面积的公路交通整体减速。此外,人们对堵车的不同反应,也成为了路况越来越差的诱因,同时还是“幽灵堵车”不断扩张的原因。

    如果面对堵车的时候所有人都能做出理智正确的反应,那么几秒钟的停顿很有可能化解。但事实恰恰相反,越是堵车的时候越有人想钻空子,于是插队成了“惯例”常态,很遗憾,这只能让已经堵塞的路况更加恶化下去。

    可见——短暂停顿,“当之无愧”成为“幽灵”堵车的最大成因。交通部门认为,“幽灵”并非无成因,究其根本还是司机不良驾驶习惯所致。日常行车可能大家普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可到了高峰期人们又普遍“着急”,被磨没了耐心的时候,一些“助攻”行为便暴露无遗。“短暂停顿”的始作俑者还数下面这六大“金刚”。

    源因1:车流中穿插,强行加塞,或因路况不熟临时突然一排至两三排车道连续并线。通常体现在高峰期车流密集时,很多司机为了能在车多的路段加快一些速度向前赶路。而加塞本身就易导致行驶缓慢,加之处于拥堵路段,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之效。当然,加塞行为还大幅度增加了刮蹭事故的几率,也是司机朋友们最厌恶的驾驶行为之一。就在上个月,上班路上的我再次体验了一回“惊险”。早8点,我驾车行驶在北京城北向南方向的四环路上,行驶还算畅通,因为即将驶离四环,因此很多车辆也都开始往右侧车道靠拢,时速大概60公里左右。也就是这时候一辆红色越野车从内侧车道猛地换道,直直地冲进我左边车道一辆小汽车前面,而后继续往我所在的最外侧也就是等待出四环的这一排车道里面强行加塞。也许越野车就是“见缝”才“插针”,也许是对路况不熟悉临时决定换道。但越野车不知道的是,正在正常行驶的小汽车因猝不及防一脚急刹,还好反应快刹住了车,否则就是一起追尾事故;不知道的是这一快速插队造成了不小影响,让原本顺畅的车道开始出现排队的情况。其他车道的后车不明原因,只看到其他车道车速比自己所在车道前行速度快便纷纷并线,继而又影响了内侧的通行速度,当然也波及我们正准备出环路的车辆……过了7、8分钟那段路才恢复顺畅,我们方才顺利通过。好险,险的是差点酿成车祸会有人受伤,险的是很多跟我一样常年经过那段路的人都知道,那个出口本就是事故多发地,而且一旦在那附近出现交通事故,出口就会被堵住,也就是所有车辆都被“困”在那里,动也动不了,到时候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认倒霉苦苦等待疏通。

    源因2:错过出口突然变道。近日,在山东济青发生这样一场交通事故,“上一秒车辆还都相安无事地行驶着,下一秒一辆橘红色SUV突然压实线变道把自己‘送’到了后方大车的‘虎口’下,所幸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了解,橘色车主是因为错过了出口才突然变道从而导致了车祸的发生。“若出行前不做足路线功课或驾驶时分心,临到出口或刚过出口后才想起要变道换路,然后‘砰’地一脚踩住刹车,再‘唰’地一把转动方向盘瞬间变身‘马路杀’,逼得后方来车纷纷急刹躲避甚至可能一个刹车不及就直接撞到。”

    所酿后果与“同父异母”的源因1基本相同。

    无论在环路还是高速,无论高峰期与否,这种行为操作的危险系数都极大。轻则“幽灵堵”,但所幸无伤亡;重则“天人两隔”。山东交警给出这样一句“变道口诀”:一灯二镜三方向,“一灯”——变道之前必须打转向灯;“二镜”——通过后视镜观察前方及侧后方车辆;“三方向”——缓打方向,迅速变道,注意千万不要连续变道。这样不仅能减少事故发生率,还能有效减少“幽灵”堵车。

    源因3:抢道。众所周知,车是存在盲区的,不同车型的盲区范围相对也会有出入。为了抢时间、路怒症等都成为抢道的理由。并线换道时,通常会出现车辆左右B柱遮挡盲区,因此也偶有分别在左右两排车道上的两辆车同一时间往它们中间的那一排车道上并,相互看不见,或是都想赶在另一辆车之前先并过去的情况发生,这也就极易出现交通事故,而且抢道就意味着加速,快提速的马力酿成的交通事故往往伤亡情况很不乐观。

    源因4:不必要并线。“这人的驾照是哪里考来的?会不会开车!马路难道是他家的想怎么开怎么开?”正常行驶中无缘无故切换道路,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常遇见这样的司机,屡见不鲜。这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司机的注意,会在心里犯嘀咕的同时,不得不带一脚刹车减缓速度,防止那位“任性”的司机突然并线到自己附近与自己发生碰撞,导致原本畅通的可以正常时速驰骋的马路上出现“集体刹车、减速。”

    源因5:驾驶技术不过关,油刹控制不好,经常性急刹车,极易出现追尾事故。此前有交警介绍,“在车流量较大路段每小时40公里的匀速状态下,一脚急刹车就能影响10辆至20辆车,受影响路段能达到四五百米长。”

    对于以上5种原因,“这种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辆车加塞或随意变道,会让下一辆车延迟几秒钟启动,依次一辆辆车传导下去,到第100辆时,有可能已经延迟了10分钟,由此造成了一个堵点。”交警这样告诉我们。

    源因6:开车接打电话,玩手机,倾斜身体拿东西,精神不集中等。这些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甚至容易被忽略掉的基础驾车习惯,往往由很多人认为的“没事儿,就一下、就一会儿、现在车少没什么”的大意和“自信”组成。殊不知,拥堵的开始往往就是一个急刹的事儿,车祸如猛虎说来就来可能也只是个瞬间,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就一次”就是罪魁祸首;很多时候的灾难也都栽在“就一次”上面,千万别让这个“就一次”成为那个真的“就一次,再没以后”……

    源因7:内侧快车道“龟速”行驶。“咱换排车道走吧,你不常在高峰期开车可能不知道,最内侧车道堵,去最外面的慢车道走得快。”一同出行时,这是我常会同爱人说的一句话。不过事实的确如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内侧的快车道已经沦为“最慢车道”,成了“肉行者”的天下。探其究竟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由新手的“保护”理念导致,可能觉得最内侧车辆行驶较匀速、可能觉得在最内侧只需要盯着右面一侧便可的错误想法,还可能是被快车道上突然放慢速度的老司机“拖后腿”形成“断档”从而造成“短暂停顿”。交警告诉我们,“这就是该快行时反而慢行造成的,这种‘该快不快’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开车打手机、到了路口才找路的司机身上”。也就是上面刚提到的“源因6”。“几辆车慢行,就能在短时间内严重影响道路通行效率。在日常生活中,驾驶员开车聊天、接打电话等‘分心驾驶’行为恶习早已成为引发全球致命交通事故的杀手。”

    拿什么拯救你 “幽灵”堵车

    或许是我们的交通意识和交通道德建立尚不完全,长期养成的行车习惯以及法律意识也相对淡薄。此前有专家做过点评:“国人经历了自行车阶段,也习惯了任意穿行的交通形态,随意乱穿、不各行其道等,其后果是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从深层次说,导致交通混乱和拥堵的最主要原因是汽车文明的缺失。”由此可见,不文明驾驶可致使路况复杂程度雪上加霜,由此可知,开车不良习惯不光给别人“添堵”,也是给自己“添堵”,此项是一场恶性循环。(路况:“我太难了!”)

    那么,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早先,日本名古屋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多辆车围成一个圈,每辆车之间留有几乎同等的间隔,每名司机要尽可能地匀速绕圈行驶。尽管司机们知道这是实验,并尽可能匀速且一直保持和前车适当的距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了细小的扰动,有的车和前车距离缩短了并踩了刹车,之后再过一段时间这个扰动已经开始逐渐放大,最终还是发生了拥堵。

    知乎上给出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法,即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并且此距离保持均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车距过近所产生的激进后果概率,如:急刹后自身的起步反应及后车车辆油刹反应速度等,从而减少一定量的人为干扰因素。

    既知原由,面对“罪魁祸首”我们每个人不妨都从自己开始改正:勤练驾驶技术、行车礼让三分、不随意变抢道及加塞……6年前,公安部修订发布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除了增加新规外,对以往某些违规驾驶的处罚力度也适时升级。比如“新手上高速必须由老手陪同”“新手肇事倒查发证民警责任”等,都是“打到七寸”的务实之举。

    去年,绵阳交警便开展了全面整治“幽灵”行动,一个月之内有1400余名司机被处罚——造堵的第一辆车与前面一辆车竟然形成了50多米的断档,导致后方积压车不停鸣喇叭或直接压双实线变道超车,原因是司机开车打电话,当场被开具一张扣2分罚100元的罚单;一辆轿车因避让突然插进车道的车辆紧急刹车,导致后方车辆均出现急刹情况,道路形成短时拥堵,民警对随意插道的车辆进行拦截并开具罚单……

    当然,“管理并不是目的,是通过这个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完善,来引导汽车文明。同时,还希望通过法律来提倡所有的交通参与者,特别是作为交通参与者中的强者,也就是机动车驾驶员,能够首先遵守交通法规。”公安部交管局称。

    是的,惩处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从根源解决问题,把驾驶陋习戒掉,把路怒、急躁规避,与高峰期拥堵中的常客“幽灵”分道扬镳。

    期待在往后的出行路上我们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善意的“暗杀‘幽灵’”行动让恶性循环转为良性行进,让汽车礼仪文化春风化雨,安全文明行车润物无声,多减少几分拥堵几率,多一分惠及高峰路上的你我他。(张钰书)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