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四好农村路 河北涉县首创“667”修路经验获好评

    (人民交通河北讯)记者 王彦生 通讯员 张付平

    近年来,河北涉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好农村路和乡村振战略,以开拓创新、奋发作为、为民谋富、共奔小康的意志和决心,创造了涉县版的“667”农村公路建设模式,为全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辟了新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了全国四好农村路复核督导组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经验开拓性强、适用范围广、操作性强,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 

    2017年,涉县将灾后重建、扶贫攻坚、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紧密结合,利用三个月左右时间,修建起了千里乡村旅游大通道。建设之初,面对缺资金、缺规划、缺技术、缺设备等诸多困难,坚持以“功成不必有我”的担当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勇气,从建设主体、筹资渠道和修建理念入手,探索出“667”修路经验。

    六种力量修大路。涉县作为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强。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改过去乡村等靠要的思想,紧紧依靠群众,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在实践中探索了“群众为骨干、党员为先锋、村庄为主体、乡镇为主导、县里为奖补、有工优先干”的道路建设思路。明确农村道路谁先干、谁干得好就重点支持谁,打破吃大锅饭的格局,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在党员干部感召下,广大群众主动让地让房,自觉投劳投工,每天参与施工的群众最多时达3万多人,汇聚起合力攻坚的强大力量。

    六条路径破难题。向上争。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省、市奖补资金。并且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把交通、水利、住建、发改等各类资金归口管理、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共争取上级资金1.6亿元,用于千里乡村旅游通道建设。市场筹。在道路两侧选择有利地形建设旅游服务区、服务驿站,以拍卖和合作经营、有偿取得道路经济带经营权的方式筹资;把修路土石用于造地数千亩,既解决占补平衡,又能解决部分资金。河道淤积清理出来的石子,除用于修路,还作为建材销售。干部助。充分调动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特别是沿线乡(镇)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捐资助路,踊跃捐款垫资,全力以赴支持千里旅游通道建设,1万多名县乡村干部共捐资3000多万元,垫资1亿多元。社会捐。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发动在家的涉县人和在外工作的神州涉县人和在涉县工作过、对老区有深厚感情的人士捐资捐物,涌现出了王树田、王爱英等许多捐资典型。共筹集社会资金3亿多元。群众投。鼓励各村群众自愿出资出物助力修路,提倡有经济条件的村加大集体投入力度,形成全民共投、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好多群众积极捐款修路,孩子们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了。158个村庄的群众有地的出地,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有钱的出钱,共投入2.65亿元。政府奖。财政收入保证必要投入的前提下,采取奖补激励机制,群众投工投劳,“谁先干先奖谁”,县乡财政共投入资金3.75亿元,用于乡村道路建设,有效调动了镇村两级和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六种途径收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良好成效,使一个原来需要40多亿元的千里旅游通道,仅用了4亿多元便在百日奋斗中贯通。

    七条原则护生态。建路中,坚持与生态保护、地形地貌和沿线景点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最大限度保护环境,做到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宁可路绕十丈、绝不毁树一棵”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决不乱伐一棵树,决不减少一片绿,不得不伐的,也要进行移植,确保全县绿量不减。比如,乡道圣福天路在设计中为保留自然村原始风貌和各类树木,几经改线,充分尊重自然。坚持“随坡就势、减少垫方”的原则。乡道云中天路、圣福天路等道路,全部沿山脊顺势而下,尽量减少垫方,降低成本,保护资源。坚持“宁可多垒堰,也要不劈山”的原则。把修路、治河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河道石块筑路,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山体和植被,坚决不破坏生态环境。即使需要劈山,也尽可能不用炸药,而是采取机械方法,防止山体松动。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路为突破口,与生态保护、地形地貌和沿线景观相结合,带动沿线山水林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道井关线途经3个乡镇、10多个村庄,精心打造了最大旱作梯田、传统石头村和山水文化,让“慢游体验、自在驾行”成为了主要特色。坚持“车在林中行、人在花中游”的原则。把道路建成绿廊,全面实现了“一路两沟四行树”,道路延伸到哪里,绿廊就建设到哪里,绿色成为千里旅游通道的底色。坚持“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个别路段曲径通幽”的原则。根据地形地势,因地制宜地控制路面宽度,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公路景观,圣福天路、韩王天路就是代表。坚持“保护和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涉县地方特色”的原则。结合县域历史、文化脉络、景观文化、山水特色等地域特色,通过公路文化景观建设,营造了“快进慢出、移步换景、流连忘返”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实现了由公路文化向文化公路的转变,由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的转变。

    “667”修路经验,是涉县县委政府党政领导和全县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是生动落实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的火红实践,也是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习总书记提出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涉县人民就是这样做的!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