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生命号”列车班组:大漠黄沙补给线

    这个特殊的班组由7 个人组成,伴着绿皮车的汽笛,在大漠风沙中穿行。4 天3 夜,行程2780 公里,他们为35 个治沙点的数千名职工送去补给。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乌兰布和大沙漠,黄沙莽莽,浩瀚无边,由绿皮客车、水罐车及货物列车混编的57021/57022 次列车,孤独地穿梭于茫茫戈壁。

    “早就在这儿瞭上了,就盼着车来。”2 月6 日10时,列车到达图克木庙站,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基础部职工魏勇说,“我们吃的食品、喝的水和洗脸、洗澡用水,全靠生活供应车。”

    临哈铁路临策段于2009 年12 月26 日开通,“生命号”列车于2010 年5 月9 日首开,由3 节水罐车、2 节厢式棚车和1 节绿皮宿营车组成,每周一早上8时从临河火车站发车,主要担负临哈铁路沿线职工物资供应和通勤保障等任务。

    该班组有7 个人,班长李俊根、副班长霍文龙都是51 岁,张锡忠、马彪、张金虎、安海、李志勇均为供应车水工。

    临哈铁路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居延古道,接通新疆与华北地区,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点工程,全长1390 公里,零星散落着35 个车站。临哈铁路地处沙漠腹地,沿线80% 是荒漠戈壁,600 多公里的区间内无路、无水、无电、无人、无信号。

    沙子无孔不入 天冷的夜最难熬

    李俊根已在“生命号”列车值乘了7 个年头。“2009年临策铁路刚开通运营,‘生命号’第一趟开行就赶上当班。”李俊根回忆,进线不久刮起了大风,苏宏图至天鹅湖西多处埋道,列车一路风沙一路行,2 天2 夜的行程走了5 天。“黄沙漫天,下车落地的第一感觉就是怀疑不在地球上喽!”说完哈哈大笑。

    “刚来时我们不停地与风沙战斗,除了给铁道除沙清沙,就是防风固沙。”坐落在临哈铁路线深处的苏宏图治沙车间职工张兵说,“住过帐篷,睡过沙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打沙障,挂网格。”看着眼前绿荫一片的梭梭、红柳,他开心了:“在大漠里让植物成荫才算本事。”随着呼和浩特铁路局在人工栽草种树、网格化防沙管理方面有了大投入,铁路沿线的治沙点逐步建立,这几年风沙小多了。

    列车一路向西,逐步驶入戈壁腹地。快到无人区时,铁路两侧河套土地阡陌纵横,沿路渐渐荒凉起来。铁路两侧一片片沙丘罩上了“黑色蕾丝”——那是人工固沙的黑色塑料网格。

    2 月6 日中午时分,“生命号”列车职工张金虎在午餐时打起快板,说告别吃了7 年的方便面,是最开心的事。听着快板,李俊根泪水都快下来了:“去年5 月,呼和浩特铁路局给‘生命号’列车配了发电车,“生命号”列车班组:能吃上热乎饭了。以前自备口粮,都是方便面、榨菜、熟食品、干饼子……那不叫吃饭,叫对付。”

    为避让客车和货运,“生命号”晚上停车十分密集。“沙子无孔不入,宿营车到处都能看得到摸得着。”张锡忠跑了5 年车,到现在还没弄清楚无风时沙子是怎么跑到车内来的,“冬天冷可以多穿点,夏天热就没地方躲,温度高到46 摄氏度,只能往身上浇水,一会就蒸干了。”

    22 时10 分,列车到达360 公里处的治沙点。李俊根借着手电筒的光下了车,窄窄的路基只有站下一脚的地儿,路肩与地面形成7 米多高的斜坡。一股冷风掀动衣服,全身上下激灵个通透。

    治沙点的职工早就候在那里。把输送水带接到水窖,水罐车里的水顺着7 米高的路坡注入十几米开外的水窖里。带着浓浓地方口音的马彪说:“天冷的夜里最难熬,一心想着活儿,偶尔打个盹,你们来了,活儿干完了,才能折回去睡个安稳觉。”

    逢站必停 35 站作业完毕安心返程

    “生命号”逢站必停,事多长停,事少短停,没有规律。次日中午,“生命号”列车到达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额济纳旗火车站。临哈铁路的开通给这里带来了生机。从临河出发时列车上装的各类生活物品经一路供给已全部卸空,中程补给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为了保证蔬菜、禽蛋、肉类及水的新鲜,所有物资都在这里重新上货,再往额哈线送,额济纳到马鬃山沿线还有400 多个兄弟等着呢。”李俊根说。一节棚车内整齐地码放着桶装纯净水,另一节棚车里摆着一排排货架,蔬菜、粮油、禽蛋、水果、肉类、日用品等应有尽有。

    次日18 时,“生命号”又起程了。到达天草站时,身着印有“中铁电化运管公司”字样作业服的职工已排队等候在站台上。卸水、卸菜、卸货,有条不紊。货物有的搬到站里,有的装上工程车拉走。到了鞍子山车站已是深夜时,山口风大。“顶风弯腰走,顺风推着跑,沙子呼脸上,省去按摩膏。”李俊根的顺口溜说得大家都乐了。

    第三日凌晨5 时20 分,“生命号”列车来到马鬃山站。这是穿过大漠的最后一站。寂静的旷野,已被银白色雪花覆盖。泄水带从“生命号”抛出,从3 米多高的路肩顺下来,跨过10 米多宽、3 米多深的水沟接到水窖。9 时15 分,“生命号”共35 个站点的作业全部结束。

    半小时后,列车在汽笛声中踏上归途。李俊根和他的工友们逐渐进入梦乡,鼾声此起彼落。马鬃山沐浴在冬日的晨辉里,阳光透过云层,把无垠的荒漠染上一片金色。(李红红 唐 哲)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