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评论:院士去官化为科研改革趟路

      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在1月1日启动,这是自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中国工程院内部人士介绍,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是此次增选的变化亮点。(1月7日《新京报》)

      几乎每次院士增选,“官员院士”都会搅热舆论场。特别是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腐败案发,供述两次参选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钱”后,更是让舆论一片惊诧。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几个官员能不能成为院士这样的小问题,还关注科研机制能不能被权力绑架这样的大问题。

      正是因为看到院士遴选中存在的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此次增选机制的变化,体现了这一精神要求,也打开了一扇明亮窗口,让人们看到院士去官化的努力。但要看到,权力绑架是科研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不独发生在院士身上,去官化也不应该只发生在院士身上。

      现实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官员纷纷向学术靠,试图贴金塑身,“官员院士”是其典型代表,“官员博士”是其集中反映。还有一种则是科研人员向官场转,试图添衣增肥,为自己谋取一官半职。两种对立其实一体两面,这个体就是“官本位”,对应的是权力决定一切。官员为什么要往科研靠,这是一种赢家通吃;科研人员为什么想往官场转,这是想拥有赢家通吃的机会。

      这种权力对科研的干涉和支配,在院士身上可能还不是十分明显。院士因其拥有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还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可对于大量处于金字塔座的底层科研人员来说则不同。一些院校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本是服务科研人员的,可在权力本位下,却反了过来,科研人员甚至成了“科研民工”,成天要看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的脸色。

      院士居于科研最高层面,院士更应该在去官化上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为科研体制改革趟路,促进整个科研体系的价值回归。此次增选机制的变化,特别是明确提出“处级以上官员不得候选院士”,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相对而言,院士遴选去官化容易,整个科研机制去官化不易。但现在毕竟打开了一扇明亮窗口,希望有更多清新的风吹进来,促进整个科研体系价值回归。 (毛建国)

    (新媒体责编:news)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