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青年诗人沪上谈创作:在繁华中寻找诗意

       上海1月10日电(记者 邹瑞玥)中国诗歌所遭受的“危机”近年来不断被提及,从“梨花体”、“羊羔体”到近年诗人乌青的“废话体”,关于当代诗歌越来越不知所云、“诗歌已死”的论断不绝于耳。10日,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第50期读书会上,五位80后、90后诗人来到现场,向读者展示出一片“不一样的诗歌火种”。

      这五位青年诗人都是高材生,从福建、广西、浙江、河南等地考到复旦、同济等沪上知名高校,有哲学博士,也有理工科出身,其中最大的35岁,最小的1993年出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读。

      从不同的地域汇流于上海,几位诗人的笔下或多或少会流露出一些异乡人的印记。或是有海派城市气质、历史的描摹;或是对繁华都市节奏的感知;或是抒写乡愁和童年幻想。80后诗人胡桑从太湖边上的小村镇来到上海,他直言自己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非常不适应。但他写诗的节奏却比过去更慢。想到一个主题,他会在脑中不断构思酝酿。“这是跟紧张的生活构成一种反差和张力,我现在刻意写得慢。”

      与老一辈诗人不同,青年诗人的阵地已经从文学杂志转移到网络。几乎每个诗人都在豆瓣上有自己的“小站”,与海内外华文读者交流创作和读后感。胡桑说,一开始自己写诗仅仅是想表达自己,但发表于网络有回应后,也会追求这种从自我中走出来,跟人沟通的快感,希望自己的情感经验思考能获得别人的认同。

      从古诗词到新诗,从古文到白话文,中国诗歌历经断裂、发展,至今已经很难界定其框架,新诗可以说“无章可循”。现场几位诗人也讨论起“中国古典精神到底能为当代诗歌提供什么”。理工科出身的诗人钱冠宇认为,古典和现代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像河流一样可以相互贯通。

      据了解,几位80后都不是职业诗人,有些从事着和文学完全无关的工作。诗人夏午是一名公务员,她一直保持着手写诗歌再誊写至电脑中的习惯,直到去年刚刚开始用手机写诗。生活中的她为人母、为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中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诗人。“我的写作很纯粹、很安静,是很个人的事情。”她说,“夏午”这个笔名只代表了一个自我,“另外的自我在尘世中”。(完)

    (新媒体责编:news)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