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首部跨境电子商务地方性法规杭州实施

    全方位解读《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

    杭州跨境电商,又一创举引领全国!

    3月1日起,《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施行。这是继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指数”、全国首个“互联网法庭”之后,以制度创新为使命的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再次领跑全国,在全国电子商务法规出台前,率先出台首部电子商务地方性法规。

    昨天下午举行的《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解读会上,来自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杭州市综试办的相关负责人,从管理体制、规划布局、平台服务、促进举措、环境营造、制度支持等方面《条例》进行全面解读。

    立法引领与规范跨境电商发展

    2015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立,今年,也是杭州综试区两周岁的生日。

    两年来,杭州综试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圈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成为杭州产业转型的新引擎和外贸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蓬勃兴盛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推动跨境电商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作为“互联网+外贸”的新业态,跨境电子商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但是有关跨境电子商务的制度供给显然远远滞后于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迅猛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事业亟待立法引领与规范。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跨境电商在现有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在职责分工、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体制与机制,政府的服务与规范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地方性法规,才可以在较高的位阶上获得稳定的解决。制定本《条例》可为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有利于推动形成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在省人大、杭州市人大的支持和指导下,2016年10月26日,《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上通过,2016年12月23日在浙江省第12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6次会议上批准,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

    《条例》网罗产业发展全要素

    《条例》分为总则、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平台服务和体系建设、促进措施、环境营造和制度支持和附则等七章共四十五条,对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平台服务和体系建设、促进措施、环境营造和制度支持等作了详细规定。

    在管理体制方面,《促进条例》确立了市政府负责领导协调,市跨境电商综试办负责建设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其职责,并要求区政府明确跨境电子商务的部门具体负责推进当地跨境电商商务的发展。《条例》确定,建立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税务等住区机构与相关部分的合作协调和联动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杭州电子商务综试区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引导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和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市场主体,建设行业的治理体系,发挥行业自治组织作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规范化发展,促进公平竞争。

    在发展规划方面,《条例》确立编制规划应当注重服务发展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体现改革的综合性,明确杭州跨境电商发展应形成以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等六大城区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核心区;萧山、余杭、富阳,杭州经济开发区形成跨境电商产业应用经济圈;依托临安、桐庐建设杭州西部跨境产业发展带,也就是“一核一圈一带、全域覆盖”。

    在平台服务和体系建设方面,《促进条例》明确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应当按照“一点接入”的原则,建设线上“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换、监管互认、执法协助;采取一区多园的布局方式,建设线下综合园区平台,提供通关、物流、金融、人才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承接线上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在促进措施方面,《促进条例》共列了便利化通关、质量监管、金融创新、物流服务、信用服务、统计监测、人才建设等方面的14条措施,重点在制度建设、政府管理、服务集成等领域开展创新,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实现新突破。

    《促进条例》还明确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要建设好信息共享、电商信用、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六大体系。目前,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单一窗口”汇聚28个政府部门超过1.2亿条监管数据,已经开发应用超过30种的功能模块,备案企业已经达到6653家;建成13个园区,面积达到323万平方米,集聚2188家企业。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