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新时代长江航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和运输通道,长江干线货运量超过30亿吨,承担了沿江80%以上的电煤、铁矿石和外贸货物运输,是国计民生重要物资和外贸货物运输的大动脉,是沿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依托,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纽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提升长江航运的服务与保障能力,完善国内运输体系和国际物流体系,以更优更好的运输供给提高循环效率、保障循环安全。

    2016年、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深入长江沿线调研,亲自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并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长江航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紧紧围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使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系统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过去两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简称“两个《纲要》”),明确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任务,是新时代指导长江航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长江航运发展仍然存在短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水平还不高。要贯彻落实两个《纲要》的部署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标世界先进水平,着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重点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生态优先,推进航运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节能环保优势。持续健全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长效机制,逐步根治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建设,推广环保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推进洗舱站、水上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力度,继续推广LNG节能环保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研究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在行业的应用。

    二是完善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水上安全风险预警防控能力、人命救助能力和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坚决遏制水上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重点水域、重点船舶安全监管,推广应用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装备,加快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长江航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万州、武汉、南京等区域性应急救助基地建设,提升深潜设备远程投送能力和应急抢险打捞能力。

    三是提质增效,完善航运供给体系。围绕构建“长三角—成渝主轴”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长江航运基础设施补短板、增效能,不断提升通航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匹配高质量需求。持续开展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加强航道建设维护与水库调度相结合,持续改善航道条件,推动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完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推动干支航道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运输船舶标准化,加强江海直达等船型推广。优化港口布局,强化港口枢纽功能,推动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和跨省区港口合作,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四是创新融合,提升航运服务水平。着力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推动智能航运发展,高质量构建一体融合的航运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航运市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中长距离大宗散货“公转水”和内贸适箱货物集装箱化运输。持续优化运输组织,加快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深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关行业融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电子航道图、北斗系统等新技术、新装备应用。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