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16颗气象卫星助中国跻身气象强国 创造多个领先

    11月15日2时35分,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第四颗卫星—“风云三号D”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作为中国成功发射的第16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风云三号D”卫星将接替2010年发射的“风云三号B”卫星,开展下午时间的全球对地综合观测。D星经在轨测试投入业务运行后,将成为中国低轨道下午观测的主业务卫星,与2013年9月发射的“风云三号C”卫星共同组网,形成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的业务布局。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在轨气象卫星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国家。

    用“超级慧眼”看极光

    “风云三号D”卫星是目前中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对地观测卫星之一,被称作探测全球大气的“超级慧眼”,其可搭载的多台高分辨率成像仪能极大地提高对地球大气动力、热力参量和温室气体的捕获能力。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风云三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高火山介绍,“风云三号D”卫星由有效载荷及平台结构、热控、姿轨控等22个分系统组成,共装载了10台(套)遥感探测仪器。其中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4个仪器为全新研制产品,卫星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谱段、三维和定量探测。

    值得注意的是,这枚“超级慧眼”还能完成对两极极光强度和范围的监测。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张鹏告诉记者,广角极光成像仪可在高磁纬地区实现极紫外波段、每2分钟一幅、约130°×130°范围的极光图像,空间分辨率10公里,可监视极光边界位置、电离层全局图像和沉降电子分布,实现极光强度和范围、极区沉降粒子的现报,进而开展磁暴预报、磁层亚暴预报和极区电离层天气预报。

    创造多个“领先”与“第一”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风云三号D”卫星的发射,在气象和科技领域刷新了国际国内多项记录。

    “风云三号D”卫星是目前中国光谱测量通道最多的卫星,测量通道近7000个。经过大幅升级改进的核心仪器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可媲美美国最新发射的联合极轨气象卫星的成像仪器,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宽幅成像遥感仪器之一。

    此次D星搭载的4台遥感仪器为全新研制、首次上星搭载,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傅里叶干涉探测技术;近红外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是首次从风云卫星上搭载的监测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遥感仪器;广角极光成像仪是全球首台从空间大范围获取极光图像的遥感仪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继美国后成为全球第二个搭载电离层光学仪器的卫星。

    专家表示,“风云三号D”卫星交付使用后,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A星、B星、C星组网观测,各卫星功能互补,使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更新时效从6小时提高到4小时。

    此外,“风云三号D”卫星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大气定量探测和气候变化监测,通过测量大气在不同光谱通道的辐射值,定量反演得到大气温、湿度的三维分布,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观测结果可用于全球的气候变化监测和评估。该星还能对气溶胶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更有效的监测,将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增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等问题上的话语权。

    从气象大国迈向气象强国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成功发射15颗气象卫星,目前在轨数量8颗,其中7颗业务运行,为气象、海洋、林业、农业、民航以及军事等应用领域提供了大量全球及区域的地球观测信息。

    至此,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与美国、欧洲气象卫星成为世界公认的气象卫星界的“三驾马车”,共同服务世界各国的天气预报。

    “后续,我们还将在2018年至2021年前后陆续发射四颗风云三号卫星。”风云卫星的总体研制单位509所副所长周徐斌说,包括“风云三号”上午星和下午星,卫星将适时增加新型遥感仪器,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另外两颗“风云三号”卫星分别为晨昏轨道运行的气象卫星和低倾角近圆轨道降水测量卫星。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