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公共交通出行逐渐成为市民绿色出行首选方式

    记者昨天从市客管处获悉,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公共服务评价中,大连公共交通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三。

    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公共交通出行快捷性大幅提升

    地铁1、2号线建成运营,我市轨道交通实现突破性进展。地铁1、2号线的二期与地铁12号线的无缝衔接,我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再上新台阶。全市所有运营地铁站基本实现公交地铁无缝换乘,140余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有效衔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多模式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据统计,我市轨道交通日客量已经从2015年的17万人次快速上升至50万人次,大量私家车主放弃小汽车,优先选择方便、快捷、舒适的轨道交通上下班,公共交通出行逐渐成为我市市民绿色出行的首选方式。

    从供给侧改革发力,公共交通出行更便利

    长期以来,我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新建、改造城区首末站及公交场站配套不足,部分社区道路、场地资源有限,给公交线路引入带来困难。2017年,在属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交通管理部门组织公交客运企业以群众出行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线网覆盖条件,解决百姓出行需求。开通508路、1123路、48路、1013路、520路、1124路、1125路7条公交线路,填补岚岭路、大刘家村、柳树村中海御湖熙谷、后关区域线网空白。延伸了1111路、906路、16路等3条公交线路,缓解生态科技创新城蝶园等区域市民公交出行难题。克服东港地区公交场站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问题,调整536路走向,增强地铁2号线2期运营后的公交喂给能力。取消2条于地铁1号线二期完全重合的两条临时线路,延长513、518等12条地铁站点周边公交线路运营时间,确保公交与地铁运营始末车同步,方便地铁公交换乘。根据线路属地街道、社区意见,优化调整高新区801路、809路等社区巴士线路走向,方便了沿途居民买菜、上学等问题。

    目前,我市已开通8条小公汽线路、8条社区巴士、7条地铁商务快线等23条“微循环”线路,采用小型车辆,通行至社区深处,克服了小区道路、场地有限的不利条件,实现对地铁、干线公交喂给,填补了区域的公交线网空白,增强了公交线网薄弱地区公交服务能力,解决了沿途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5年来,我市累计新开公交线路53条,延伸公交线路36条,截短调整公交线路1条,延长55条公交线路运营时间,调整公交站点350余处,实现了所有地铁站点周边百米内常规公交的便捷换乘,核心城区公交线网500米覆盖率基本达到了100%。

    积极发展智慧公交,公交出行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

    加大互联网技术应用,加速智能公交系统建设。4500余台营运车辆全部安装完成GPS定位、5路视频、语音及双向通话一体化车载设备,155条公交线路实现了智能调度,公交车辆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大力推动智能调度系统应用。通过智能调度,工作人员通过实时情况图实现调度可视化,配合站台监控、车载终端设备,随时掌握整个线路运营情况、客流情况。遇到路阻等特殊情况,及时发出调度指令,调整行车间隔,提示驾驶员运行速度和位置,使线路车辆运行间隔均衡有效,提高车辆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拥挤度,缩短等车时间,公交运营管理越来越科学;安装了59块电子站牌,覆盖了快速公交和人民路的繁华停靠站点。研发大连公交手机APP,实现了公交车辆到站信息、换乘信息在线实时查询,方便了出行群众及时了解公交车到站情况,有效减少了市民的候车时间,群众出行效率大幅提高,智慧公交让公交服务越来越贴心。

    大力发展绿色公交,让公共交通自身更环保更低碳

    把公共交通自身更环保,绿色交通更绿色,列为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任务,印发《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的意见》,对企业购置新能源车辆给予政策补贴和运营补助。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文件精神,调整新能源车辆补助资金比例,鼓励企业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把车辆市场准入关,强制淘汰所有老旧黄标公交车辆。5年内累计更新公交车辆3300余台,全部为绿色车辆,绿色城市公交车辆比例上升至73.6%。这些绿色车辆具有清洁环保、科技含量高、安全性能好、车型优雅大气、无障碍、低噪音、采用空调设计,乘坐更加舒适等特点,一次充电续驶里程不低于160公里,有效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程序,适合了在我市冬季运行,投入使用后,受到了广大驾驶员和乘客的热烈欢迎。乘车环境明显改善,我市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舒适感大幅提升。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