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绿色快递再获政策青睐 有望步入加速推广期

    近几年来,绿色快递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继十部委发文加速推广绿色包装之后,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相关政策,首次提出电商和快递物流的绿色发展理念。相信随着利好政策的持续催化、市场呼声的高涨、以及技术的成熟,绿色快递有望进去加速推广期。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电商和快递物流的绿色发展理念,并就数据互通共享、过度包装等问题和矛盾,提出了针对性举措。

    随着网购、电商平台的发展,快递包装污染已成为一大待解难题,于是,社会各界疾唤绿色物流、绿色快递。从当下看,虽然绿色快递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它的系统性、多元化创新,以及积极的外部效应,正在超出传统行业和社会的认知。

    利好政策持续发力

    国家从政策层面持续发力,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完善。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第一次出台全面指导快递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快递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国、联通国际的服务网络。

    然而,鉴于垃圾围城形势严峻,随着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快递包装污染加快提上法制日程。2016年8月,国家邮政局出台《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提出12项具体任务,要求快递业包装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201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的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

    2017年11月,国家10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基本建成专门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将进一步推进快递包装的绿色环保化。

    从2015年到2018年初,针对快递包装处理问题,加快构建绿色快递、绿色物流,国家政策上真的很给力。从绿色节能,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再到回收利用,快递包装绿色环保化的法律标配逐渐齐全。

    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我国在电商和快递物流领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污染环境的代价是每个人都承受不起的,为绿色环保奉献一己之力时不我待。

    如今,部分电商与快递企业也已经率先打开了绿色物流的大门。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国家邮政局还选取了北京等8个省市和5家企业开展快递绿色包装应用试点,商务部也选择了32个城市280多家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绿色物流试点;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普及率提升至80%;共享快递盒进入试验阶段。

    具体来看,继绿色物流行动启动以后,菜鸟再次全面升级“绿色行动”,在10个重点城市加大了“绿站——回箱计划”,让消费者体验到绿色物流就在身边。中通、韵达、申通等企业推出了绿色可循环使用帆布袋,使用环保袋代替传统编织袋进行小件集包;京东则推出可循环抽绳包装袋……

    与此同时,中国快递协会还将联合几十家快递和包装企业、行业组织和电商平台共同成立的快递绿色包装联盟。联盟将在研究推广科技环保包装材料,加强快递包装物料的循环利用、快件包装简便化等方面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利好政策的持续催化、市场呼声的高涨、以及技术的成熟,行业内的各类“黑科技”也将层出不穷,而绿色快递、绿色物流则有望进入加速普及和推广期。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