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污染治理行业千亿市场空间静待释放

    中国是一个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消费量逐年提升,2014年达到35.1亿吨,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中国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量还是排在了世界第一位。

    当前中国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象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虽然近年来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排放量依然巨大,2014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974.4万吨、2,078.0万吨,其中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是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主要工业排放源。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为30.7万台,同比增长11.89%;2015年,产量为35.4万台,同比增长5.9%;2016年1-9月,产量达到33.5万台,同比增长23.2%。到2017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将达到44.8万台,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50%,预计2018年,产量将达50.2万台,到了2021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将达到64.4万台。

    2014-2021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空气污染犹存,颗粒物浓度超标严重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成为难以避免的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缓慢,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长年居高。按污染物分类来看,四类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达标城市比例有所提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015年全国平均年均浓度已达到一级空气质量标准。但是目前的大气污染程度仍然与理想的空气环境有一定距离,尤其是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超标严重。

    PM2.5年均浓度与达标城市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燃煤电厂烟气治理现状:除尘设备安装率有徃提升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政策驱动特征明显,2013年“气十条”出台的背景下,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同比大幅增长1.5倍;且不同时期烟气治理侧重点不同,燃煤电厂烟气治理针对不同污染物分阶段实施:2000-2010年以脱硫、传统除尘为主;2011开始重点进行脱硝治理,并伴随脱硫改造升级;2014年底超低排放改造提上日程,进程加快。

    上述特征在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趋势中有所体现。SO2和烟尘排放量在2005-2010年间明显下降;“十二五”初期各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抬头;自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推行脱硝电价后,氮氧化物排放量相比二氧化硫同步下降;而工业烟尘排放量延续攀升趋势至2014年,直到超低排放改造的推行使得工业烟尘排放量在2015年有所下降。

    近一个月来,生态环境部陆续启动了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专项治理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与此同时,随着环保督查的常态化和各级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环保领域的执法监管手段正在变得立体化和多样化。

    政策利好效应与强有力的执法监管,为环保行业营造更为健康稳定的市场氛围。未来,环保行业投资需求有望加速释放,污染防治的整体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

    大气治理行业千亿市场空间静待释放

    火电燃煤机组环保设施工程市场空间

    我国目前煤电装机容量9.8亿千瓦左右,预计2020年上升到11亿千瓦。已建燃煤机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安装比例分别为99%,95%和99%,2016年之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机组容量约1亿千瓦。2016年8月能源局提出各省煤电超低排放改造任务,2016年全国合计应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54亿千瓦。因此,还有6.26亿千瓦燃煤机组的环保设施待超低排放改造,约1.2亿千瓦新建燃煤机组待安装环保设施。

    非电行业潜力巨大,市场空间不容忽视

    我国钢铁烧结机总面积为15.7万平方米,安装脱硫设施的钢铁烧结机面积13.8万平方米,安装率88%。由此估算,截至2016年底,我国钢铁烧结机总面积16万平方米,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安装率分别为90%,30%和100%,已有设施需要改造的比例分别为50%,50%和10%。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