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营造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

    草长莺飞春已至,又到一年植树时。在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

    记者:2019年是新中国设立植树节40周年。40年来,植树节在推动国土绿化、培养全社会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建龙: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宣传护绿植绿意识,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步伐。植树节的设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绿化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华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活动在全国上下深入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动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神州大地正书写着绿色的奇迹。“世界造林看中国”,“中国绿”赢得世界赞誉。

    森林资源不断增加。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了80%,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40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绿化示范乡镇、村屯和一批城郊森林公园、生态休闲绿地,有效推进了城乡绿化建设。在乡村,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为载体,乡村绿化美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在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城市绿化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7.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人民群众绿色福祉进一步增加。

    全社会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各部门、各系统、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植绿活动,广大公民积极参与,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城乡居民种花种草、见缝插绿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成为风尚,认种认养树木、捐资捐物种树逐步兴起,志愿服务、网络参与渐趋流行,爱绿植绿护绿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洁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记者: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林业草原部门将如何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张建龙: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任务。与以往的国土绿化相比,新时代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内涵和外延、措施和要求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土绿化科学内涵,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在发展速度上保持较高水平。按照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这就要求我们每年须完成造林任务1亿亩以上。继续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谋划新的生态工程,扩大造林绿化面积。同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对森林、草原和林地、湿地进行全面保护,防止林草资源过度消耗,切实巩固扩大国土绿化成果。

    在资源质量上有大幅度提升。通过科学的理念、技术、标准,广泛选用优良品种和乡土树种,确保新的造林种草任务高质量完成,着力培育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开展森林抚育经营,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力度,着力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功能,确保年内完成森林抚育1.2亿亩。

    在实施范围上实现应绿尽绿。东中西部一起动,城市乡村、山区草原齐推进,做到无死角、全覆盖。东南部地区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功能和效益,充分挖掘城乡宜林地、零星散地的潜力,盘活用好闲置土地资源,抓好身边增绿、见缝插绿、见空补绿,最大限度增加林草资源。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科学施策,进一步加大造林种草力度,加快生态保护修复,尽快改善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

    在实施主体上全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号召,打一场植树造林种草、爱绿护绿的人民战争。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方便适龄公民履行植树义务。充分发挥住建、教育、交通、水利、农垦、军队、石油、石化、冶金等部门的优势,推进部门绿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参与国土绿化的新格局。

    在加大投入上多渠道筹措资金。坚持政府主体地位,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国土绿化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通过推广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购买劳务、注入资本金、以地换绿等模式,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国土绿化资金。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造林种草补助标准,健全和完善补偿机制和金融政策,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

    记者:去年机构改革新组建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建设与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后将如何强化林草融合,发挥草原在推进国土绿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张建龙:我国是草原大国,有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近些年来,各级草原管理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不断加大依法保护草原工作力度,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草原生态监测及防灾减灾等工作,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得到遏制,推动草原生态状况不断改善。

    新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来,我们把草原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今后要从四方面强化草原保护与修复。一是摸清草原资源家底。及时掌握草原资源动态变化,为加强草原监管、编制保护修复规划提供基础。二是进行政策措施评估。对现有草原保护举措、奖补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优化下一轮政策内容。三是完善保护修复制度。加强草原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关于加强草原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意见》,明确草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四是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在认真组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现有生态保护工程的同时,积极谋划实施新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人工修复措施,加快草原生态修复进程。

    记者:中央深改组年初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将如何抓好贯彻落实,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

    张建龙: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各类保护地1.18万处,面积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18%,对保护我国典型的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珍贵自然遗迹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努力构建起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四梁八柱。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国家公园等国家公园试点,涉及全国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中央还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编制了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和空间布局方案,制定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积极探索通过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促进我国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与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体制。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完备的管理标准和规划体系,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一是全面整合优化。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试点,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原则,对交叉重叠、相邻相近的自然保护地进行归并整合,对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调整。尽快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与精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工作做好衔接。

    二是实现分级管理。划清保护地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权属,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体制。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启动《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和《自然保护地法》研究,对已有自然保护地标准进行清理、修订,构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全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进一步摸清家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时发现和制止生态破坏行为,坚决防止发生新的问题。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