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全息路口构建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数据底座

    城市交叉路口精细化管理对于提高城市通行效率至关重要,路口信号控制、应急处置、信息发布、违法管控等业务需要高效、实时。边缘计算具有保障安全性、交互延迟和弹性、减少带宽成本、自治能力等特点和优势,是路口精细化管理的典型应用场景。针对城市交叉路口管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基于产品研发技术沉淀、公安交管核心业务平台运行支撑经验以及对智慧交通的理解,精心打造了全息路口解决方案,实现城市交叉路口动静态信息数字化,为城市交通安全防控、拥堵治理、信息服务构建精准数据底座。

    一、全息路口对城市交叉路口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路口视频、信号机、电子警察、流量采集、事件检测等信息均传输到后台中心处理,路口交通设施无法横向互联互通、信息交互,信号控制、感知信息推送等无法在路口形成闭环,同时受网络、计算、存储、时延的影响,路口精细化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题,形成路口基础设施横向汇集贯通、纵向端边云协同格局,提升路口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效能,华为公司结合边缘计算产品研发能力,打造了全息路口解决方案。全息路口是利用路口雷达+电警/卡口摄像机两种感知手段,在保证原有正常非现场执法功能基础上,融合行业最新的传感器技术、高精度地图技术、AI算法、大算力芯片、边缘计算技术,构建“智慧+感知”能力,生成车辆时空、过车身份、违法抓拍、分米级车辆轨迹、信号灯状态等多种精准、高效、实时的元数据,为路口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完备的数据基础,减轻了中心侧计算、存储、空间以及网络的传输压力。

    二、全息路口构建城市交通大脑的数据底座。 城市交通大脑通过对道路“全时空、多维度、全要素”感知,全面掌握路面基础设施和车辆的运行态势,在中心侧实施交通管控和服务。全息路口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将路口基础设施横向连通,利用大算力ITS800边缘计算单元,对接入的雷达、视频等设备进行数据结构化解析,并通过轨迹拟合等算法对机动车运行轨迹进行实时刻画描绘,同时生成多种实时基础元数据,借助ITS800边缘计算单元实现路口与中心侧纵向“端边云”协同,支撑助力交通大脑对城市进行智慧管控和服务。

    对比传统路口管理,全息路口具体有以下几点优势作用:一是通过边缘计算单元,对路口视频、电警、卡口、雷达等进行结构化解析处理和数据融合,生成中心需要的结构化数据,有效降低中心计算、存储和网络传输压力。

    二是基于ITS800边缘计算单元,实现路口和中心的数据协同、算法协同、算力协同、任务协同,实现与交通大脑的有效衔接,对城市道路和路口进行隐患治理、组织优化等。

    三是通过边缘计算单元生成的车牌、车速、位置、姿态、属性、分向车道流量、交通事件检测等数据,有效补充交通大脑管控和服务数据源。

    四是通过路口视频、雷达多方向拟合技术保障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流量数据不丢失,确保数据完整性,支撑信号控制优化实时准确性。

    五是交通事件检测直接通过边缘计算单元在路口产生预警信息,取代人工视频巡逻,实现“机器换人”。

    六是边缘计算单元作为路口汇聚中心,可与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灵活组网,呈现路口实时状况,按需分级管理。

    七是完备科学的路口动静态数据源,可以为交通、建委等部门对城市交通组织和规划提供第一手精准数据。

    三、全息路口是车路协同演进的重要支撑。 华为公司基于产品研发优势,先后参与了全国多个城市或高速公路车联网、车路协同示范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城市路口、路段、高速公路、精准公交等车路协同示范项目建设经验。车路协同需要实时掌握路口、路段的人、车、路、环境、事件等动静态信息,华为公司后续会在全息路口的基础上演进全息路段的方案打造,通过边缘计算单元实现路口、路侧汇聚接入和解析、通讯能力,连接交通信号和车辆通讯单元,为精准公交、辅助驾驶等车路协同服务奠定基础。

    城市交叉路口信息基础设施配置边缘计算单元是未来和趋势,利用边缘计算单元对路口、路段“人、车、路、环境、事件”进行“全时空、多维度、全要素”感知,对信号、视频、雷达、RFID等多维交通设施采集信息自行承载融合,实现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驶轨迹精准刻画,实现对交通信号、交通隐患、交通事件、交通冲突等核心业务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和高效智能分析,从而实现交通路口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标准化、专业化,为城市交通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沈正宏

    华为机器视觉 首席交通政府产品规划专家

    2020年5月18日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