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南山又火了!南山文化馆首次非遗直播获数万网友点赞

    “传承南山非遗,共享健康生活”活动海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和集中反映,内含着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6月13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我国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南山区结合深圳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了主题为“传承南山非遗,共享健康生活”的线上直播活动,旨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观众通过两小时的精彩直播,了解南山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髓,领略传统文化与新潮直播的精彩碰撞。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承办,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协办。这也是南山区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传承人首次汇聚一堂,于13日下午共同上线晶报APP和微博直播平台,与观众互动交流,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南山非遗、直面传统技艺,获得数万网友的关注点赞。

    非遗融入生活,使生活更美好。南山区也希望藉此活动提升市民广泛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为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献礼。

    承载千年历史,沉淀人文精髓

    有着千年历史的深圳市南山区,古称南头,隶属百越,自公元331年东晋在南头古城一带设立东官郡以来,当地居民繁衍生息,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瑰宝。

    我国将“非遗”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门类。深圳南山区拥有的非遗文化项目已传承了数百年,几乎涵盖了以上所有门类。截止目前,南山区共有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辞沙”祭妈祖大典、剪影;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渔二村开丁节、向南村“侯王”祭典、南山醒狮舞;13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冲村开丁节、南园村吴氏祭祖习俗、南水姊妹节、南水客家山歌、后海天后宝诞祭典、内画、南山麒麟舞、捏面人、竹编画、孙氏铁砂掌、潮州工夫茶、古琴艺术(岭南派)、禅门太极拳。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的引进人才、领航人才孙艳玲选择在南山创办企业“满绣文化”,将这一异地非遗在南山这片文化沃土上继续发扬光大。

    在日新月异的深圳城市化进程中,这些非遗文化加深了族人之间的向心力,保存了原住居民的风土习俗,对深圳文化根脉的追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融合新潮直播,活化传统文化

    南山区这些沉甸甸的非遗项目,首次通过直播方式走进市民生活中。本次节目共分两场,第一场在6月13日13:00—14:00进行直播,活动主题为“硬核的南山非遗文化”,与南山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南山宗族文化的历史传承,观赏中华传统舞狮麒麟的骁腾飞跃,了解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第二场直播时间为6月13日15:00—16:00,活动主题为“文艺的南山非遗民俗文化”,在琴茶画韵中探究南山民间传统手艺的匠心精神,展示跨越时空限制的家族凝聚力,共谱湾区非遗文化新诗篇。

    节目邀请了满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孙艳玲、“辞沙”祭妈祖大典传承人阮成洲、剪影传承人刘期培、渔二村“开丁节”传承人徐业竹、向南“侯王诞”祭典项目保护单位代表郑进来、南山醒狮队、内画传承人王立夫与杨艺、古琴艺术(岭南派)传承人谢梦媞、捏面人传承人张民忠、禅门太极拳传承人李远奇、孙氏铁砂掌传承人孙俊山、南水姊妹节传承人张程翔、南水客家山歌队、大冲村开丁节项目保护单位代表郑照兴、竹编画项目保护单位代表陈冰宜、南山麒麟舞项目保护单位代表黄伟及潮州工夫茶项目保护单位代表刘芳来到直播间,介绍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发展,畅谈南山区在深圳特区建区四十周年中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发展。

     

    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左二)

    潮州工夫茶保护单位代表刘芳(中)、内画传承人杨艺(右)

    古琴艺术(岭南派)传承人谢梦媞

    捏面人技艺与剪影艺术

    南山麒麟队表演麒麟舞

    孙氏铁砂掌传承人孙俊山表演碎石

    南水客家山歌队唱客家山歌

    弘扬南山非遗,凝聚文化认同

    近年来,南山区不断加大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非遗艺术,这些年来南山区结合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元的非遗相关展、演、公益课等活动。例如“指尖上的艺术·创意靺鞨绣博览周”、古琴艺术岭南派公益课、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展演展示活动、“偶”遇华夏——资中杖头木偶剧等。2019年南山区共开展非遗保护主题活动8场,联合区内剧场剧院、社区、学校开展戏剧戏曲活动30余场,举办了包括满绣、舞狮、舞龙、工夫茶等项目在内的培训教学活动约200场。

     

    第二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南山区古琴艺术岭南派公益课

    南山区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文化活动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南山区内原有计划的公共文化活动一律停办。为确保公共文化不缺失,南山全面启动了“三馆一体校”数字化平台,让市民宅在家中也可以观看精彩的云上展览。南山区文化馆在非遗方面也陆续推出了“满绣”与“捏面人”线上教学课程。此外,南山非遗项目“禅门太极拳”、“捏面人”、“剪影”更是以艺战“疫”,用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宣传疫情防控的队伍中:“禅门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李远奇线上教授养生功法; “捏面人”传承人张民忠创作面塑作品为 “最美逆行者”加油打气;“剪影”传承人刘期培与女儿刘雅洁不仅巧手剪出钟南山院士等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的影像,还将剪影艺术与疫情防控知识结合,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科普防护知识。

     

    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的剪影影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体现。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深圳是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南山更是深圳链接世界的“城市会客厅”。这里不仅承载了数百年的本土非遗文化,更吸引了异地的非遗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发芽。通过“传承南山非遗,共享健康生活”线上直播节目,这些非遗文化更直接地走入了全球观众的视野,同时,南山区也帮助这些非遗文化更好地在激活自身内在生命力的实践中保护、传承、活力再现。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我们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南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价值认同、重视活态传承,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