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碧玉一样澄澈的天空底下,有一座古老的村落安静祥和的躺在大山的环抱之中,冬日的暖阳浸润着她的每一寸肌肤,时光静静的流淌,自大清乾隆年间以来,她已历经了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封荫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它就是安徽太湖大山向坪古民居。
古民居的建造者是朱旭彩,他花费了数年的心血方建成这精美绝伦的古徽派建筑。朱旭彩七十寿辰之时,清朝大臣帅承瀛于道光三年赠其亲书“杖国流芳”牌匾,以示最大限度的尊敬。帅承瀛,字仙舟,湖北黄梅人,被道光皇帝亲自嘉奖为“一代名臣”,官至浙江巡抚,和太湖名人赵文楷是同科三甲的探花。
“绪振紫阳”牌匾
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能聚如此多的荣耀与光环于一身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吧!从古建筑门前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蜡石门框,它既庄重又华贵,和门前两个雕花大石墩及门槛浑然一体,虽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仍岿然如初,我想就是如今的钢筋水泥架构也不过如此吧。
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能聚如此多的荣耀与光环于一身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吧!从古建筑门前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蜡石门框,它既庄重又华贵,和门前两个雕花大石墩及门槛浑然一体,虽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仍岿然如初,我想就是如今的钢筋水泥架构也不过如此吧。
石墩和石门框精美雕花
走进大门,一进两重的纯木质雕花内墙展现眼前,这是下重。从屋顶隐约可见的红色檩条和椽子身上可以想象这里刚建成之时是何等的富丽堂皇。
再往里走,来到了通光采阳的天井中。这是上下重厅堂的交汇处,中间一块 2 米见方的大青石板是整栋建筑的中心点。两边厢房、寝居、绣楼和厨房共计三十四间,它们依次排开。
天井和两侧阳沟的沟沿,是由青一色石条铺成,每块长度不等,最长的四米左右,但宽度和厚度统一为四十乘十厘米规格。古时交通条件非常的不便,能搬运如此沉重的石板石条实属不易,还有石条开凿的工艺也是如此的精湛,古时的能工巧匠真是让人十足的佩服。
细微处最能见真章,不管是圆形套六角的木柱石墩,还是大门前雕花石墩,无一不体现出当时徽派建筑的深厚造诣。
徽派的木质架构和木雕工艺也当数一绝,我不是行家,所以在这里不敢妄加评论,但数百年来仍能如此稳固,仍能如此细密完好的纯木质架构, 不能不称道它的神奇了。
写到这里,稍欠遗憾的是没能让诸君鉴赏到大门正上方四个莲花宝座, 就象酒店评星级一样,什么样的身份挂几个宝座,刻什么图案,这在当时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官威是万万不可犯的。只记得上面刻了许多的文臣武将,含义不得而知。由于保存的需要此宝座收放在堂弟家,他人已举家迁往合肥,年底应该能给感兴趣的诸位上图。如果想研究徽派的木雕工艺,
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实物模版了。
上重是厅堂,凡族里红白喜事,都在此举行,既是祭祀宗祖之所在, 也是摆桌宴请宾朋的场所,面积说不上大,但摆上八张八仙桌还绰绰有余的。
时光易逝,情怀难却。一晃已到知天命之年,我辈无能,尤其缅怀祖德宗功。想当年青砖小瓦齐檐烽火翘尾雄姿已随文革期间“破四旧”而去, 难觅踪迹。逝者已矣,但生于和平年代丰衣足食的我们能否为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做点什么呢?
————载自《安瞳诗集》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