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谁在岁月中哭泣?消失的古建筑正在被它精心守护|卡本科技加固浸渍胶

    在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阳光照射风干、地震影响、自然老化等因素而导致古代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很多的古代建筑属于木质结构,其木纤维内外收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导致内外受力不均,而且很多的古代建筑在潮湿的环境下经常会被腐蚀,造成古代建筑的梁柱结构受力面减小,引起扭曲变形,导致古建筑结构受损。

    古代建筑的破坏除了这些自然原因之外,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例如,黎巴嫩160年历史宫殿在爆炸中受损,文物化为废墟,因战争的摧残,导致很多的古代建筑付之一炬;享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 美誉的沧州水月寺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是京、津、冀、鲁的文化活动中心,彻底毁灭于破四旧的年代里。

    一、传统古建筑加固方式

    由于我国大多数的古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古建筑的维修与加固的意义重大。传统的加固及修复木结构的方法是直接用新材料或者混凝土材料去替换原来的木结构,这些加固方法不仅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还容易破坏木结构的原始结构形式,让这些木结构失去历史文物价值,破坏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不能达到古建筑“修旧如旧”的标准,且运用的金属构件易腐蚀,加重了结构承载力,并不是一种最优的加固方案。

    1、碳纤维布加固方式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但抗拉强度却是钢的7~9倍。碳纤维材料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的承载力、刚度与抗震性能,这是碳纤维布能够用于古建筑加固的基础。

    01.碳纤维布加固性能优势

    (1)碳纤维布的质量更轻、强度更高,在保证加固质量与效果的同时,能避免因加固材料自重而增加额外尺寸。

    (2)碳纤维布可以对抗自然环境中雨水和紫外光照的侵蚀,有效提高加固件的抗腐蚀性和耐久性。

    (3)碳纤维布体积小,可以显著减少固定设施的设置和占地面积,更好地保证古建筑的原始风貌。

    (4)此外,经研究发现,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木梁底部,可缓解木梁在受拉时所发生的脆性破坏,减轻蠕变挠度 ;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材料的受拉面,可提高其极限承载能力,增强其抗弯性能。

    02.施工工艺优势

    (1)运用碳纤维布加固技术能大幅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2)从施工的便利性看,层高要求比较高时使用更为轻巧的修补件,这样将大幅降低垂直运输的难度。

    (3)施工难度低,施工周期短,对于追求时间效益的项目工程,碳纤维加固更是省时利器。

    (4)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相对于铁质固件的加固而言,不需要现场涂刷防锈漆等涂料,对环境的污染小,绿色环保。

    因此,碳纤维布的加固优势也是相当显著的,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其力学性能。那我们应该如何挑选碳纤维布呢?

    (1)碳布性能的差异首先取决于丝束的数量,10cm宽的200g/㎡碳纤维布拥有25束碳纤维原丝,10cm宽的300g/㎡碳纤维布拥有37束碳纤维原丝。很多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也会出现“缺斤短两”的现象,200g碳布只有24束原丝,300g碳布只有35束原丝。这种“缺斤短两”现象不仅是一些厂家诚信的缺失,还会使碳纤维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打上折扣。碳纤维可以打折扣,但结构安全不容一点折扣。

    (2)挑选碳纤维布可通过了解碳纤维布是Ⅰ级的还是Ⅱ级的?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是多少?抗拉强度是≥3400MPa还是≥3000MPa?

    (3)其实,碳布的质量还取决于品牌的保证。卡本品牌的碳纤维布不仅符合以上标准,还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供应商筛选、原材料抽检、生产工艺流程标准、过程控制、成品检测、出入库到售后质量跟踪严格遵守质量管理流程,形成了完整的质量控制管理链,品质保障,客户放心。

    结语

    让现代文明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带上这些烙有历史文化印记的“年长者”,能够“亦老亦新”、新老结合,让不同年代、风格的老建筑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是卡本一直努力的方向。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