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举意味着,我国在土地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权力下放上又迈出一大步,省级政府将在用地审批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决定》规定,对国务院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在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国务院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总院副院长杜春宇老师认为,作为重要的土地政策,《决定》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对于新乡村的设计发展来重要的契机, 乡村设计与发展需要深入领会该政策的整体精神,并将该政策充分运用到乡村产业发展设计中去,切实为乡村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浙江乡村设计范本:大竹园村
嘉兴乡村设计范本:新胜镇潘家浜
土地改革契机
成为乡村发展新加速器
获得2020德国设计奖“卓越建筑奖”的浙江安吉大竹园村,其背后的总设计师杜春宇4老师在谈到新农村建设时表示,作为一名建筑师,需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方向。如土地改革政策,该政策对于新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推动土地抵销化利用向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转变,以大竹园村为例,基于土地改革政策的助力,成功探索土地入市模式,用于产业开发、旅游等项目,坚持土地入市、农民入股,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安全环保,拆散建整、拆旧建新,将农村分散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集中开发利用。
集中修建后的大竹园村
除此之外,杜春宇老师认为土地改革为推动农业单一化结构走向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助推力。她认为,乡村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是挖掘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并通过设计与规划使其成为当地振兴的核心推动力,大力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十分重要。
2018年胡春华副总理在袁家军省长陪同下带领全国三百多位省市领导考察大竹园村
探索浙江乡村设计模式
大竹园村为乡村旅游产业书写新范本
大竹园村坐落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作为2016年省级农房试点项目,其肩负着尊重与复兴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使命。2020年,大竹园村获得了德国设计奖“卓越建筑奖”,该奖项的获得,不仅仅表彰该项目在建筑设计上的出色表现,同时也赞赏该项目在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上的出色规划。
联合国环境署高级代表、国合会代表等100余位嘉宾,参观了安吉灵峰街道大竹园村
杜春宇老师认为,大竹园村的设计不仅仅关注在建筑和功能上,在建设及管理上也探索了一系列最新的管理机制。建筑师定期下乡,村委会委托统一代建的形式。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休闲文化功能的村民文化中心
十几年前,大竹园村还是一个只靠竹子卖钱的经济薄弱村,经过无数次的深入调查与研究之后,目前大竹园村已经是定位于浙北田园新农居的休闲产业发展基地,61幢农房中,15幢为灵峰街道所有,灵峰街道下属安吉旅游发展总公司、浙江安吉乐翻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竹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筹建成立专门运营公司,对整个区块开展统一运营,根据规划,15幢民居中,13幢为民宿,余下2幢作餐饮配套并命名为”乡旅梦工厂“。
大竹园村已经成为浙江乡村设计模式新范本
大竹园村围绕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以云雾茶为主导产业,培育农业、红色、旅游融合新兴业态,增进文化传承和村庄形象提升,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潘家浜整体规划
而潘家浜位于的嘉兴秀洲区新塍镇,是一座拥有时至千年历史底蕴的古镇。其中心生长着保存完好千年的桑梓树、百年的名人故居等。潘家浜作为AAA景区村庄,201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乡村示范村,其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潜质巨大但却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旅游产品种类少、项目陈旧、业态布点散乱;景区景点相对独立,缺乏联动;建筑风格混杂,未进行统一规划;道路系统分级不明,连贯性差。
潘家浜一景
杜春宇老师在和团队的深入研究及与当地居民政府反复探讨后决定,遵循千年古镇的文化,在融入千年桑梓文化DNA的同时,利用三产融合,为镇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引领现代农业新发展,打造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升级版,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水乡特色农业+文旅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桑梓文化旅游村落”。
杜春宇老师认为,无论是大竹园村还是潘家浜的案例,都只是乡村设计的一个探讨模板,但是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土地改革契机下的乡村设计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地制宜地为乡村发展做设计,将乡村当地产业发展,赋能乡村,带动村民致富始终要放在一个重要的设计考量中去,真正的为乡村发展做服务才是需要每一位设计师去考量的重要因素。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