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乡村安置房,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安置房,由于受宅基地政策,建设用地限制,房间窄小,兵营式布局,居住环境拥挤,缺乏乡村特色,乡村密度问题逐渐成为中国乡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建筑师也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浙江东梓关村,上海黄桥村等,做过低层高密度村庄的尝试,试图在高密度,良好的居住环境及乡村人文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设计背景
乡村地区是上海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现状底数不清、村庄规划滞后、建设用地减量、存量土地盘活困难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发展,迫切需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确定了建设用地总规模3200平方公里的“天花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格外稀缺,各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均需依靠减量化腾挪空间,而减量化成本高昂,再加上城乡地价差距较大,导致农村用地比较效益递减,用地指标难以保障。如乡村道路、郊野公园厕所和停车场等没有相应的用地指标。自然村零星分散又割裂了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使其无法指导乡村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平移归并成为乡村振兴以及腾挪发展用地的重要举措:推进居住向乡村社区或城镇集中,改变当前上海农村居住分散的格局。实施村庄分类管控,严格控制规划撤并村建房行为,鼓励保留村集中归并。
设计手法
方法一、嵌入式组团:叶谢镇平移归并,上海日清团队执笔
最大的特点是选址上采用了点状供地,每块可建设用地面积在27-45亩左右,从惯性思维来理解,割裂的用地会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影响规划的整体性,造成交通及功能使用的不方便,但在本次设计中,根据村庄的聚落特征,将其转化为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延续“水-田-村”的水乡空间肌理,采用大围合,小组团的模式,形成五个组团包围中央稻田的空间结构,像一幅卷轴环廊展现叶榭风貌,中央稻田作为文化景观及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稻田中的舞台,再现了村庄传统戏台,用来展示叶榭的非遗江南丝竹、民间舞蹈,稻田里的文化活动中心,用传统竹编工艺的呈现,体现了乡村精美的非遗工艺。叶榭文化源于扬州(广陵)文化,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中,融合、借鉴和繁衍出了“田山歌”、“草台戏”、“扬台大唱”和“江南丝竹”等文艺形式,建有“瓦肆勾栏”等歌舞表演场所。叶榭镇保留了许多非遗,包括国家级非遗草龙舞、上海市非遗米糕制作技艺、区级非遗竹编工艺、江南丝竹、民间舞蹈等。这些也成为后续设计的出发点及支撑依据。
建筑空间:每个组团内部,采用去中心化的集中条形空间布局 ,根据入户交通方式的差异,将组团内的行列式农宅,采用前后错位,组合成基本单元。避免出现“大密大疏” 的空间,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农宅与条形公共空间能很好地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增加“受益农宅单元”的数量,增强了村民们了对公共空间的参与度。
农宅有独栋、双拼、多拼等多种形式来适应根据人口结构、及地形地貌的变化。尺度上保持现状民居的8米面宽,并且设计了满足村民要求的能停下2-3辆车的院子,从节地效率出发,在檐口10米限制下的做足三层层高,从而形成宅基地面积为120㎡、建筑面积180㎡的单个民居体块模型。
方法二、乡村合院——坊:新浜镇胡家埭村平移归并,浙江城市空间执笔
规划要点:基地有平行的一条水路一条车行道,与主要干道十字交叉,形成整个规划的骨架,纵横的道路及水系将基地分割成12个组团院落——坊,这种独有的居住模式,是构成村民邻里社会的基本单元,坊间的通路交通属性更强,以慢行、生活为主,“坊”的单元尺度保留了人行的舒适尺度:70-120m。
干道两侧布局基础设施,横贯社区,可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于两侧组团,这种中心线性公建布局方式与坊相结合,实现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均等化,强化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提升乡村地区公共服务品质,形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乡村社区生活圈,营造环境友好生活的宜居之所。
建筑特色:
每个坊,由多个合院单元组合而成,每个合院单元又由更小的居住单元组合而成,标准合院单元为8户,南向入院为主,局部东西入院。
设计最大的特色在于院落,庭院组合方式及消灭交通空间成为该设计高节地率的最有效手段。
每农宅都有属于自己的小院落和三层露台院落,同时在外部围合出公共院落,院落空间为邻里交流创造条件,加强了整体的私密性,可做景观或种菜,营造舒适的生活场所,老人在内庭院品茶,小孩在公共庭院玩耍,……。
内院的设计,使得每一个农宅至少有三个以上的采光面,一层的院落为南向采光,面积在40平米左右,一层面宽10米,客厅、餐厅、老人卧室,二、三层为卧室,露台成为老百姓生活的空中庭院,冬天也能有最大时间的满窗日照,是村民最佳的晾晒场。
方法三、肌理的挤压:石湖荡老张庄村的平移归并,上海交通大学执笔。
石湖荡镇张庄村,是这次设计唯一新旧村共存的平移归并点,老张庄圩堤而田,围岸而居,张庄村曾依托发达的水路交通发展为张庄集镇,20世纪末,集镇面积约0.5平方公里。村内有纵横交错的两条水系,老村沿水系呈收放变化的行列式布局,体现了临水生长的自然格局,张庄村金家老宅有百年历史,老宅见证和承载了张庄村的兴盛变迁。是张庄村历史文化的载体。
规划要点:选址上将新安置点与老村融合起来,依托基地上原有的纵横两条水系构建整个村落的脉络骨架,在两条水系主骨架的支撑下,通过水渠,渗透进村庄的每一条街巷,家家畔水居、户户闻水声,彰显了“以水为魂、江南水乡”的特质,又节约了景观用地。
村庄的内部形成连接村庄入口、主要景观节点、金家老宅的两条横向农田风光景观带,此景观带集合了田园生态、村民游憩及共建配套等功能,形成张庄村生态、宜居的次要骨架。
“肌理”是设计师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但乡村的“肌理”是很难被模仿和复制的,因为那是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沉积而成。这其中有体现风俗的空间秩序,有村民间产权的界限,甚至还有家族内部财产的分割痕迹。
规划中延续了老村“非”字型肌理生长,通过缩小新建农宅面宽的形式将肌理进行了横向挤压,大大的节约了用地,肌理的挤压,带来的高密度感及拥挤感,能带来人们更多的参与性,加强邻里的交往。
道路的宽窄收放变化,尺度控制在4-16米之间,利用道路开合,形成停留空间——场,行走空间——巷。巷宽度挤压成满足消防4米,并且充分利用了建筑间距的13米控制线,在13米间距范围内,解决交通、停车、入户。
开放的区域作为村民开放共享的活动空间“场”,它是民间组织、乡贤发展、社会舆论形成的有效载体,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家庭单位细分、裂变,使村民对具有开放、公共意义的“场”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强。
规划中延续了老村边界模糊的典型特征,边界模糊是老村落自发生长、有机蔓延的结果,新村的边界延了这种便界,呈梳状与周边的稻田穿插,让稻田景观渗透进入安置区,基本农田成为社区景观的一部分,既保持乡村风貌又提高节地率。
在配套服务设施方面,尽可能满足村民的各种需求,并且将老年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卫生所等规划于村庄的核心地带,方便对老年人的照料。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村民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城镇的便利及整洁,老年人老有所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规划总用地面积21.18公顷,总户数764户。其中新增用地面积13.99公顷,新增宅基地544户,户均占地面积226.47㎡,节地率达到60%。
建筑设计:因为老村的存在,所以第一步就是对老村的深入挖掘,老村内各式房屋杂存,除金家老宅,传统风貌基本不复存在,村质朴清新的资源禀赋逐渐消失。我们希望安置房能够激活老村,把金家老宅作为最能激活老张庄的“针灸点”,把老宅空间作为乡村文化生活重建的一部分,作为老张庄村铺子的集市功能,这对所在村社的活化和复兴起到积极效用,功能是文化中心,可以展示村史,提供村民或游客坐下来休息、聚会的地方。传统三开间庑殿顶民居布局,屋架采取了中国传统的木构做法,回溯传统地方性格,体现江南本土的建造体系。
农宅的设计,充分考虑符合当地农村地自然条件和农民生活习惯,布置紧凑,充分利用空间,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的乡村生活也是乡村建筑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张庄村无论从户型的设计还是配套服务设施的配建,都特别考虑老龄化问题。户型尽可能的留有前院;户内有尽可能大的堂屋和厨房,方便村民节庆宴客;一层设有老人房和卫生间,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预留了室内电梯井,方便老年人的纵向交通活动。
总结
乡村建设项目不仅是一个单体的建筑设计项目,而且会对村庄整体的环境、生态乃至村民的生活习惯、社会组织产生巨大的影响。乡村的建筑策划与设计过程更关注建筑的社会性,包括公平性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公共空间的塑造、建设过程的组织参与方式、村民使用者的从众心理、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等。
这次的乡村设计虽然因为土地性质的原因,只有部分项目开始施工,但是对于乡村设计师探索未来高密度乡村的路径,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这不是简单的回归,回归里弄,回归院落,而是探讨更多可能性,与城市相比较,乡村更难形成可以不断复制的模式,即使在江南水乡大文化背景下,每个村庄都有其不同的特质,设计师要敏锐的捕捉到每一个细节微妙的差异,捕捉到当地特有的语言,打造适应乡村老龄化与弱势群体的需求,地域自然人文相互呼应,的高密度安置农房。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