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举行,直面痛点蕴育先机

    12月9-10日,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通过线上直播/录播方式召开,过百万人在线参与本次论坛。

    从城市到餐桌,各界代表共同探讨社区废弃物管理的发展与突破

    12月9日下午,“向未来,育先机” 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开幕,12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一级巡视员李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发表致辞,祝贺论坛的召开。

    本次论坛以“向未来,育先机”为主题,设置“我们的城市”、“我们的食物”2大版块。包含5大议题:现行政策剖析,实践痛点分析与对谈,公益力量参与,从厨余到沃土:社区厨余垃圾在地资源化的方法与价值,从厨房到土地:绿色善食之旅。13位来自国内社区废弃物管理、可持续社区发展等相关领域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的代表分享了政策、观点、经验和研究成果;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5个城市的政府、环保企业和机构的7位代表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痛点进行了对谈;首届717我是善食君创意大赛的8位获奖者及评委分享了食物零浪费的创意、行动和思考。

    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的直播和录播的方式,在促进业界交流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社区废弃物管理的意义和进展,更大范围地倡导垃圾分类。

    《从班加罗尔到深圳大梅沙》王石在线诠释食物零浪费

    厨余垃圾是垃圾处理的痛点,厨余垃圾占了我们每天所产生的垃圾总量的一半,与其他各类垃圾混合处理不仅影响水、土地和空气的质量,还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食物浪费也加剧了厨余垃圾的产生。

    图说:王石参与第二届零废弃论坛直播,亲自讲解从土地到厨房的生态之旅

    12月10日,王石理事长在万科中心在线直播,引导媒体参观了万科中心及屋顶花园,现场诠释万科公益基金会从厨房到土地,实践食物零浪费的理念。基金会借鉴了班加罗尔的模式,并且考量了中国厨余垃圾的特点,通过生态化、在地化方式,快速处理厨余垃圾。在万科中心设置了堆肥桶,将园区内的厨余垃圾、落叶、黑水虻虫粪进行混合堆肥。万科中心还设立了黑水虻处理中心,将厨余垃圾进行生态化处理,每天能够处理食堂绝大部分和办公区的厨余垃圾,促进垃圾前端分类,减少食物浪费。基金会建立了大梅沙生态花园,其中零废弃屋顶花园建设的材料大部分是园区内回收再利用的废弃物,厨余垃圾通过生态化处理和种植形成生态循环,园林垃圾可以就地堆肥处理,不仅保持土壤,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同时,花园由员工和社区成员共建共管,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发展。大梅沙生态花园的成功经验使得建设城市立体花园成为可能。

    谈到垃圾分类,王石理事长说:“万科公益基金会推行的垃圾分类借鉴了欧洲国家的经验、日本的经验,向台湾学习,也借鉴了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验,通过多年的学习、试点和总结,我们的方法‍‍在中国是行之有效的,正在逐步地往前推进。其中既有传统的‍‍自然方法,‍‍也有与高科技相结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利用本地物种处理垃圾的方法。‍‍‍‍万科总部是其中一个试验区,像这样的试验区在万科系统当中目前还不超过10个,‍‍但预计明年将会扩展到30个。可以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处在由1到10的过程中,正朝着从10到100的目标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在危机中蕴育希望,给未来以期许

    万科公益基金会以“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理念,关注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议题,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推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当前着重在社区废弃物管理等领域展开工作。

    谈到举办本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的初衷,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表示:社区废弃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涉及到‍‍‍‍环境、‍‍社会、‍‍人文‍‍、法律等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公益组织在其中应该是一股创新的力量,‍‍有很多新的方法不可能很快、很大规模的由政府来推动,或者形成产业,而需要一些试点。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各种试点和研究,发现已经孕育的机会,培育未来发展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论坛分享创新经验,希望通过论坛让社会各界把握社区废弃物管理的发展方向,洞察先机并继续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

    致谢!

    本届论坛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鼎力支持,得到了政府和公益伙伴的大力协助,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在此致以深深的感谢!期待未来一起继续协作,共同促进环境的改善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建设我们共同的绿色城市。

    特别感谢: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