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穴市与地区企业积极探索光伏产业扶贫新路,依托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及光伏现代化农业种植,为当地贫困户提供稳定的“阳光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与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完美融合,有效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69岁的翁世友是武穴市田家镇铸钱炉村村民,去年在光伏大棚基地工作,年底拿到了3万多元工资,2年前他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前这样的收入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翁世友的家庭其实是因病致贫,早年间妻子因胃病手术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这样本来年事已高的老翁家压力陡增。好在,这两年铸钱炉村发展起来了运鸿集团的光伏项目,让他在附近就能找到上班的地方,月工资足够支撑起家庭的开支。
据了解,未脱贫之前,像翁世友这样建档立卡贫困户,光在田镇地区就有368户。田镇办事处通过充分与当地光伏企业运鸿集团加强产业扶贫合作,结合贫困户的实际,进行“一户一策”的扶贫模式,将因户施策形成常态化产业扶贫,通过本地公益岗位扶持、土地扭转、光伏产业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措施,持续稳定带动群众增收。
在田家镇的运鸿集团智慧大棚产业园,大棚外虽然已萧条的冬天,但大棚里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们正在为有机果蔬进行田间维护,自动温度感应器、光照感应、自动灌溉等设备正在光伏电源的动力下正常运转着。像这样的现代化光伏智慧农业种植大棚在田家镇地区就有47座,有些与合作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大棚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而本地的贫困户就成了最好的务工来源,这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企业、合作社招工难问题。
让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是带领他们长久致富不返贫的重要举措,而在田家镇地区由运鸿集团推行的光伏扶贫项目所带动的就业扶贫就是有效实践。
以光伏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形成持久稳定收益,并发展多元化、多路径扶贫模式,让老百姓端稳“金饭碗”,才是扶贫之初心、之意义。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