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禁毒+宣传+科技”的追梦人
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人不多。
王宝彬就是其中的一位。
“前15年干禁毒宣传,后半辈子从事禁毒科技。”他如是说。
干了15年的禁毒媒体人
2002年,王宝彬成为全国第一批专业从事禁毒宣传报道的记者。
那一年“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的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按照时任公安部副部长、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兼禁毒办主任张新枫的批示,国家禁毒办、中国禁毒基金会指导,依托中国社会报成立国内首份从事禁毒报道的报刊《无毒社区专刊》,自此全国禁毒部门有了自己的“耳目喉舌”。当时专门从事禁毒宣传的新闻工作者寥寥无几,采访禁毒工作的记者基本上都是跑社会和公安新闻的。
从《无毒社区专刊》到《禁毒周刊》再到中国禁毒报,王宝彬在禁毒宣传的道路上一干就是15年,这些年,他跑了近20个省市,行程数十万公里,翻越山岭,蹚水过河,甚至在戒毒所里同戒毒人员一起吃住,写了50多万字的禁毒稿件。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为了完成采访任务,他发明了“干吃速溶咖啡”,一口将咖啡倒进嘴里,然后迅速喝一口矿泉水,即方便又快速解困。记得,在采访广州市天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时候,他连吃3条咖啡,导致整夜眼睛睁的大大的,彻夜未眠。
2019年在国家新闻干部培训学院参加新闻出版行业社长总编培训班,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局长李军讲话。
参加十三五国家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技术与装备研究会议。
参加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技术工作会议
从科技新兵到专业人才
2016年,公安部、科技部、财政部三部委部署开展“国家禁毒十三五”项目课题,课题之一是吸毒人员的快速筛查与检测,以往各地禁毒部门查获吸毒人员常用尿液检测,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劣势是仅能检测五天之内吸毒人员的尿液,“过了5天,再想查出来就很难。”一些心术不正的吸毒人员缩空子,以停吸、调包、掺假等方式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查处。
正是这一年,他在出席国家禁毒某个座谈会时,听到与会的禁毒科研专家学者,讲起毛发测毒技术推广与应用。机缘巧合前来开会的一位朋友,正在从事毛发测毒仪器和试剂的研究推广,双方一拍而合,就这样王宝彬从禁毒宣传走向禁毒科技之路。
搞起禁毒科研来,王宝彬内心涌起的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澎湃感动,科研工作者用他们的一种敬业精神在支撑着公安禁毒科技行业不断前进。公司之一的陈博士,他个头瘦小,家里孩子小,需要人照顾,每当加班的时候,他却冲在第一位,搞科研他是“大咖”;销售助理,很坚强,有时候连续出差十多天,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她也不会喊累。
6年来,在禁毒科研战线他点滴学习,不断进步,目前个人已经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证书5个,软件著作权10个;甚至做梦的时候,都会想到胶体金、荧光层析、化学发光等专业技术的应用,干一行爱一行,正是凭借这股劲,他从一名禁毒科研小白成为行业半个专家。
也正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认认真真的在做一件事,把禁毒科技当成干一辈子的事业。“天下无毒”是他们永久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每一名缉毒警察为之奋斗的理想。(新华每日电讯)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