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以“灵执天地 智犀全局”为主题的易境思·2021中国汽车营销沙龙在浙江宁海举行。在以“新时代,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了吗?”为话题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北汽集团总经理助理,北汽新能源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刘宇结合北汽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ARCFOX背后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 “主机厂要知道自己越来越不行”
当产业互联网开始冲击各个行业,汽车这个原本的交通工具开始被赋予更多智能化属性。在消费者心中,机械性能、性价比能早已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在越来越被看重的智能化属性上,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乃至新近宣布入局的科技公司,似乎都比传统车企更具实力。
有人说,新时代,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早已发生改变。但在刘宇看来,这一问题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来看。
一直以来,主机厂的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制造能力,二是产品定义能力。事实上,从诞生之时起,车企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根据新需求将新技术纳入产品之中。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看,主机厂的核心能力并未发生变化。
但是从狭义上来看,随着技术的革新,车企在内部分工、人员投入上又的确发生了很多结构性变化。
刘宇举例表示,以研发人员的构成为例,燃油车时代,车企的研发人员主要集中在动力学领域。而如今,当汽车步入智能电动化时代,除此前的机械工程人员之外,软件工程师、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的比例都在不断提高。
虽然,关于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一问题,业界并无定论,但刘宇认为,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到来时,有两点变化却是企业们已经明确感受到的。
首先,是去中心化,主机厂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正在改变。
以芯片为例,如今在所有主机厂中,还并没有一家能够完全实现芯片的自主开发。在刘宇看来,芯片产业的量级和规模,远非汽车厂商可以撬动,“主机厂要知道自己越来越不行” 。
而这就意味着,对于车企而言,汽车生产制造的所有环节越来越难做到事必躬亲。围绕新技术,引入更多合作伙伴,跨领域合作,是当下的汽车产业对车企提出的新要求。
以ARCFOX为例。关于ARCFOX背后北汽集团与麦格纳、华为的合作,刘宇坦言,当初北汽正是因为深知自己在制造方面的能力不足以支撑ARCFOX,于是选择了在豪华车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的麦格纳,合资成立了蓝谷麦格纳工厂。因为知道自己在芯片、软件、自动驾驶方面能力不足,于是联合华为设立了“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面向下一代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
其次,是车企的产品研发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具体来说,在燃油车时代,对于研发人员而言,车型SOP下线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但如今,即使车辆已经交付给消费者,但后续“何时OTA”、“一年几次OTA”、“升级之后能不能颠覆用户体验”……留给研发人员的“天问”依旧一波接着一波,“主机厂内部都要发自内心的去迎接这些改变”。
2 “高端的本质是提供新技术、新体验”
作为自主品牌中最早布局纯电动领域的车企之一,从2009年底开始,北汽新能源开始进军这一领域。如今,这个企业正在迎来自己电动车事业的第12年。
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北汽新能源也曾与大多数品牌一样,以油改电起步,以政府支持为导向,以经济型车型为主。在推出ARCFOX品牌之前,国民车EC、EU系列也曾积累了不错的销量。
改变,来源于2016年时的思考。在刘宇看来,正如此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所言,电动车看似是动力源的革命,其实是叠加在动力源上的新技术的革命。伴随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整个电动车产业也在近几年开始进入新阶段。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新阶段?
对此,刘宇做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比喻。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年产销超过百万辆,整个行业蓬勃发展,好比镇妖塔一般,大量的新技术、源源不断的巨额投资,都被封印其中。于是,在技术、资本的推动之下,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变革时代。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变革时代应该靠技术驱动,靠用户体验驱动,而绝对不应该靠成本驱动”。“高端的本质是提供新技术、新体验。” 刘宇表示,这正是ARCFOX的发展方向。
继2020年四季度,ARCFOX与麦格纳、华为联合打造的造车平台BE21,以及首款车型ARCFOX αT推出之后,今年,将是ARCFOX快速发展的一年。除第二款车型ARCFOX αS即将上市之外,据刘宇介绍,2021年,他们的直营店也将在全国大范围铺开。
2021年初,北汽新能源曾成功将ARCFOX αT车型的电子电气E/E架构相关知识产权转让给了斯太尔美国有限责任公司,用于为美国品牌菲斯科生产Ocean电动SUV,一定程度上证明了ARCFOX的技术水平。而关于ARCFOX未来的技术发展,刘宇也明确表示,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将成为其一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