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编辑走访了哈尔滨民办学校荣智学校,和编辑一起来看看荣智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静与动。
变化是宇宙中唯一恒久不变的。
——题记
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钟摆现象”:当老师过度关注某一点时,往往忽略其它的地方而顾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为了避免此种现象,就特别需要老师关注预设与生成,处理好教与学、放与收的关系,特别需要老师讲究教学艺术。
荣智的课堂有很多看似矛盾却和谐统一的亮点,追求动与静的辩证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肃静与生动
学校教务处每节课都在查课。从行政的角度来说,查课是检查教师是否规范上课行为;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查课是检查学生是否端正学习态度。如果看检查的技术,查课其实并不难——看学生是否能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看某一个坐标点的学生行为是否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即可。这个过程关注的是“肃静”——严肃而安静的程度。程度越高,听课的外在表现就越好,就越能营造出严谨求知的气氛,学生也能在这种气氛中有良好的自律性、主动性,班级的学风也越浓。老师的授课效率相对会更高,预设的内容达成度也会成正比上升。
但是,如果一节课一直如此肃静就难免沦为寂静,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思维受阻、行为受限、情感受困,成为学死了的“书呆子”,教学效果一定打折扣。长此以往,哪有什么灵光闪现、激情澎湃?更遑论张扬个性、塑造灵魂!所以,课堂更需要生动而真诚的交流。
无论是肃静还是生动,上课教师发布指令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在二者中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却不易。不易在于,上课者要真正读懂“肃静”,读懂学生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还是静静地溜号走神?要用自己的二目在百十只眼睛中敏锐地发现思想上开小差的“游侠”。不易还在于,上课者要在学生生动的讨论交流中,甄别出哪个坐标点的学生是在“借题发挥”。不易更在于,上课者要敢收敢放、能收能放,而二者的转换又要在行云流水中自然形成。我认为,听课者在课堂或许能感受到上课教师放得精彩、收得完美,但作为没有教师经历的局外人,很难想象荣智课堂张弛有度、肃静与生动的自然转换,来自于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反复打磨。课前的推敲之功,才有课上有序、有向、有度的放,才有严肃与生动的常态。
闲静与律动
李岩校长在教师例会上曾用这样的表述阐释过荣智教师的特点:我们的教师很勤勉——课前精心备课、不断推敲,课后耐心辅导、不断跟踪;我们的教师又很慵懒——课上虽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却惜字如金、寡言少语。我喜欢我们老师的勤,我也喜欢我们老师的懒。因为勤与懒都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
我想,教师的勤让我们成竹在胸、纵横捭阖,让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专业自信,有点石成金的魄力、能力和魅力,所以,荣智教师才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可以从生命的心灵深处喷发出一股力量。
我想,教师的“懒”让我们静观其变、静待花开,让教师在课堂上能“退守”在合适的位置。正是教师的寡言少语,才让学生在肃静中从不言不语到自言自语到多言多语,甚至“言之不足,则歌之;歌之不足,则舞之蹈之”。
如果说勤与懒让荣智的教师在课堂上有闲静的底气,那么,这份闲静成就的恰恰是学生——教师的“闲静”必然让学生眼忙起来、手动起来、脑转起来。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设计下,适时地动起来,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在思维的体操中增添了自信、勇气,更是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学会了倾听和尊重,懂得了竞争与合作,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深度的对话,才能有更有价值的表达,这也必然会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动起来,在体验体悟中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应用。其实,如果学生能在老师闲静的状态下、在肃静的氛围中律动,从本质上一定意味着这样的学生内心是宁静的。外在的动是静的一部分,是静这一本质的外化形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得”就是外在的“动”,就是“静”的结果,因为心不驰逸的人,才可以豁然贯通。
守静与灵动
荣智强调课堂教与学的规章制度,但我们绝不以牺牲教与学的艺术和自由为代价;荣智强调课堂的“静”,但我们一定格外关注“动”的重要意义。“肃静”是“场”,“闲静”是“态”,“守静”是“根”。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我们的“守静”要义有二:一是退下来安静地倾听,二是守住一颗清静的心。
李岩校长希望荣智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做到“退下来、推上去”——更多的时候老师要退、学生要上,关键的时候老师要推、学生要提——“退”是胆识、是信任、是艺术,“推”是能力、是要求、是必然,所以,能退下来安静地倾听,不是退而不管,而是修为所致。老师守静,学生表达的空间才大,才有更多灵动的眼神在渴望、在交流,才有更多灵动的思想在闪现、在碰撞。老师在守静中,不仅倾听学生精彩又灵动的表达,还包容学生错误又真实的表达,更鼓励学生第N次表达后依然愿意做第N+1次的尝试。
而“守住一颗清静的心”,更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染纤尘全情投入,做到笃定不移宁静致远。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在此背景下,如果套用后面的内容,即是:奔忙,使教育家变成名师,使名师变成教书匠,使教书匠变成碌碌无为者。只有累积、沉淀、自省,才可以让自己的心清且静,如老友一样晤对自己,与之对话,于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带着这样一颗心上课,教师才可以心底无私天地宽,才可以光明磊落正道行,无论是繁杂的知识体系,还是多样的学生状态,在你的天地里才能变得清晰起来,而你和你的学生也都可以于守静之根中,开出灵动的花、结出灵动的果。
曾几在《三衢道中》写到:“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茵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自然界的事物,无论日月风雷,还是山川草木,总是时动时静,动静相生,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荣智教学近16年,尘封的岁月箧囊里有许多我成功的足迹,也有我失败的屐痕,但是反观过往,注视当下,在宁静中感悟课堂变化的动态美,似有“独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之感。庆幸的是,潜心前行的路上,并不孤单寂寞,荣智动静相宜的课堂就是一方净土,让荣智人的心灵可以在这里悠闲地踱步,安静地享受。
哈尔滨民办学校荣智学校课堂教学的静与动,不知道能给您带来什么启发?我们在荣智学校的课堂上等您。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