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互联网新风向:互联网设计被列入企业名称申报新行业

    国家重点产业安全需要,经济转型升级助推器。产业互联网事关国家重点产业安全,关系到核心产业能否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再到与中国两化融合叠加互联网化浪潮的独特节奏、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BAT等巨头虎视眈眈的威胁都为产业中的行业平台型龙头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未来产业互联网中的龙头企业将影响到信息、交易、定价、流通各个环节大数据的把控,而产业链在互联网化过程中能否有效把控和使用上述资源关系到一国核心竞争实力,关系到国家安全,同时产业互联网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全领域渗透,产业互联网影响深远广泛。产业互联网对生产、销售流通、融资、物流交付各个领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各个领域的全新商业模式、新微笑曲线将在各个产业环境中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公司。

    工业互联网是重塑工业生产制造与服务体系,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格局在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重构,数字经济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延伸,推动产业互联网登上新经济发展新赛道。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增了“互联网设计”企业名称申报品类,引发广泛关注。与互联网其他行业相比,互联网设计是对传统工业设计模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加侧重于研发设计环节,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激活市场创新活力。

    近两年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但与制造强国相比,仍存在创新力不足、关键技术缺失等短板亟需补齐。我国“十四五”规划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入核心目标,而互联网设计无疑成为企业创新、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工业互联网新业态,破题创新难

    当部分制造业龙头企业率先投入上亿元,建成企业由内向外的全产业链智能化新生产体系时,我国制造业的“半边天”——贡献了60%GDP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研发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根本拿不出相应的财力和人力投入成本,即使“数字化”吆喝的再响亮,传统中小企业也很难搭上这趟数字化转型快车。

    更现实的是,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每年新增15万家名营企业,同时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一家中小企业几乎很难吸引住优秀人才,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人才储备支撑,导致创新力不足,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今年是2018年以来,工业互联网第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显示了国家层面对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

    据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增的“互联网设计”企业名称申报品类,实际上由一家“协同研发设计”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推动开通,注册名为“橙色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原名为橙色云设计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球首个专注于云上协同研发设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将有产品研发需求的中小企业和具备研发设计能力的优质科技企业、专业研发团队工程师、资深行业专家、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协同起来,既解决了中小企业创新难,亦能促进科技成果市场转化。

    据橙色云公司总经理赵迎芳介绍,“互联网设计”代表了一种云协同研发的新业态新模式,橙色云在这一领域撬动了千亿级的实体产业潜在市场,因此在原本仅支持规定门类中选择申报公司名称注册的情况下,以橙色云创建的云协同研发新模式为案例,成功申请并推动建立了“互联网设计”这一新门类,为该领域其他企业注册申报打开了大门,希望能加速打开协同研发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

    实际上,在此之前,国内并没有对“协同研发”“协同设计”的标准定义,而这一次橙色云将其打造的协同研发设计新业态定义为“互联网设计”,颠覆传统研发模式,为这一产业互联网找到了发展依据。

    与大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同的是,橙色云所提倡的是“协同创新”和“研发上云”。平台承载了智能化研发需求定义和拆解、在线定制研发团队、跨地域协同研发、工业软件云化应用、研发数据公有云存储、新应用技术快速迭代演进等功能,帮助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解决转型升级难、创新能力弱、装备水平低、招人留人难等痛点难点问题,同时还能还能满足研发企业寻求挖掘项目的迫切需求,更能为广大工程师团队创造新的就业模式,激活市场创新力。

    协同式研发新模式,节本又增效

    工业互联网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能有效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脚步;同时还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供应链管理,实现融通发展生态,助力我国制造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以汽车行业为例,不少整车厂依托PLM平台已成功实现产品的协同设计。例如大众汽车,为了充分利用全球开发资源、制造资源,已构建了多国家、多组织的异地协同设计制造模式。在帕萨特车型开发中,上海大众设计中心仅负责车身和内饰件的开发。

    橙色云平台所解决的问题,正是大众汽车这般规模企业能轻松达成,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跨越的鸿沟,即高额的投入成本、持续的维护成本、优质的研发人才和完善的研发体系等。

    橙色云平台从中小企业研发痛点出发,基于互联网平台模式,跨区域、跨领域聚合工程师形成产业互联网生态,针对传统制造企业、生产企业、科技企业的相关工业产品研发设计需求,通过人工智能快速匹配出优质研发工程师组成项目组,在线协同完成合同签约、项目管理、交付评审、资金支付等服务。

    可见,橙色云平台就像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外脑,有效解决了企业自建研发团队招人难、留人难、软硬件投入高等问题。

    据悉,今年以来橙色云平台曾先后被指定为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上云计划”指定承载平台、山东省中小企业技改供需对接平台,平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能力已经在山东省获得了极大肯定,并由山东省进一步推荐到了国家级平台。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橙色云平台总计用户注册量近70000个企业及个人用户;线上累计发布需求 2500 余个;总计项目发布金额已接近 12亿元,运转中项目数量超过1100 个。

    赵迎芳表示,尽管橙色云在这一领域已摸索出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到完善的平台逻辑,但从整体的市场环境来看,仍存在时代发展困境。例如国内制造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接受度有限、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个性化解决方案难以快速复制推广等,仍需要国家予以一定政策扶持,支持平台深入摸清中小微企业难点痛点,政企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制造业创新活力。

    互联网设计新变革,补齐软短板

    就制造业而言,每一件工业品,几乎都是工业软件的结晶,每一台装备,都离不开软件的运行。

    一方面,当智能制造的目标越来越聚焦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厂等领域的时候,最为重要的研发设计领域的两类软件工具——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E(计算机辅助方针),成为中国信息化最熟悉、最为欠缺的领域。另一方面,不同软件之间,例如CAD之间、CAD和CAE之间等,由于建模机制各不相同,因此很难实现集成使用。

    这一点,橙色云平台独辟蹊径,打破传统研发瓶颈,开辟了轻量化的协同研发新模式,将工业研发设计必备软件以体系化的云端服务赋能工程师及团队,建设了一个超越企业级的,更高效、易协同、更安全的,跨地域、跨领域、跨终端的研发环境,省去了软硬件投入和后期运维费用,采用“开箱即用、按需付费”的颠覆性服务模式,轻松实现企业研发上云。

    目前,橙色云已与国内外知名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例如西门子软件Siemens NX、上海思普SipmPLM、中望龙腾ZWCAD、数码大方CAXA、山大华天软件SINOVATION和Sview轻量化浏览器、杭州新迪Nex3D、卡伦特CurrentCAD等均已在平台授权使用,用户无需安装庞大的三维设计软件,打开浏览器即可在线使用设计软件开展研发设计。

    目前我国互联网设计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和产业集群,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数据支撑,尤其是在工业研发设计软件方面,相较于国际龙头单个品牌垄断市场的情况,互联网设计能够将工业研发设计必备软件以体系化的云端服务赋能工程师及团队,不仅能为有研发需求的企业省去软硬件投入和后期运维费用,同时能为软件开发企业构建更开放的生态市场,形成健康的良性竞争环境。

    而未来,橙色云想要做的是通过项目平台数据积累和标定,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最终实现智能化产品研发。设想一下,如果在很多项目的设计中都用到的重复的相同模块,例如一个特种螺丝,那么这个螺丝的设计图数据就可以成为“标准件”,其他团队可以方便地使用它,大大加快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当这些研发数据还能和供应链打通,协同这端完成了设计方案,协同的另一端样机生产线马上就能开动,从设计图到活生生的真机即可高效无缝衔接。

    产业互联网环境下产业链中传统的优势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从而在产业链中的优势被放大,因此产业互联网环境下的微笑曲线将会变得更加陡峭。企业必须尽快加强互联网的产业应用,以提升并巩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