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百姓车联发起“万吨碳减排计划”公益行动

    2021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互联网科技公司百姓车联发起“万吨碳减排计划”公益行动,号召旗下的成员司机成为行动者,通过训练良好的驾驶行为,减少驾驶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对症下药减少碳排放量

    绝大多数司机心中都装有“环保”的意识,不过由于技术的制约,单个车辆的碳减排数据难以实时统计,参与公益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此次,百姓车联发起的万吨碳减排计划,是基于手机端研发的AI智能识别系统,该系统可有效识别并记录司机在驾车行驶中是否出现急加速、急刹车等行为,实时统计出司机的点滴节能,将节能减排的行为量化。

    据了解,在全球各能源消耗行业中,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比超过了10%,是继电力和工业后第三大碳排放来源。而汽车在使用环节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整个汽车生命周期中占比高达93%。因此,在汽车日常使用中进行碳减排,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际上有研究表明,司机的驾驶行为对燃油经济性及排放影响可以达到30%,急加速、急减速、平均速度、频繁刹车等行为都会增加油耗和碳排放。譬如很多司机在开车的时候会有急加速或者急减速的情况,尤其是车辆起步的时候,通常会大力给油。

    而加入万吨碳减排计划,司机每次完成驾车都能够即时在手机APP端看到,本次过程中的详尽信息,如急刹车、急加速、急减速的行为发生了多少次,这些动作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整个开车过程中减少了多少碳排放。

    油耗高、碳排放量高的问题找出来了,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综合训练形成长期习惯

    节能减排除了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辅助性的培训,只有软硬件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司机生态驾驶的意识与习惯。为了将节能减排效果最大化,百姓车联制作培训视频,司机在手机APP端观看教学后,根据视频培训指导,并结合APP端给出的即时反馈,对自身的驾驶行为进行改进,在“教学-练习-反馈-改进”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司机良好的驾驶习惯。

    据介绍,有研究显示,相对于未进行专业培训的司机,基于宣教材料的静态培训、结合宣教和操作训练的综合性培训,其节油效果分别能提升6%和10%,显然综合性培训的节油效果超过传统填鸭式的静态培训。

    当司机养成不再随意踩油门、急刹车的驾驶习惯后,其驾车过程中的油耗及碳排放量将会大幅度下降,据国际上对生态驾驶的相关研究显示: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后,司机驾驶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将会下降10%左右,表现优异者甚至可以达到30%。而且,经过综合训练的司机可以长时间保持这种驾驶行为。

    据资料显示,以出租车、冷藏式货车等运营型车辆谋生的职业司机驾驶习惯较好,在靠近红绿灯路口时,会轻放油门。而私家车这样的非职业司机,缺少缓慢减速的意识,往往在靠近路口处刹车,造成油耗的上升和碳排放量的增大。同时,受长期驾驶习惯的影响,职业司机改变驾驶行为的主观愿望较弱,非职业司机则更愿意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

    “随着公益计划的持续开展,司机接受综合训练的增加,占全国汽车总量八成多的私家车节能减排潜力更大。”万吨碳减排计划负责人表示,公益活动中还会加入趣味性的互动和奖励,让司机既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兑换相应的奖品。

    聚沙成塔年碳减排4万吨

    聚沙成塔,改变驾驶行为后,司机们为碳减排所做出的贡献要远远超出想象。

    据统计资料显示,以2017年北京民用汽车平均汽油消耗量为0.58吨为例,按照1升汽油产生2.7公斤的碳排放量计算,这意味着,一辆汽车每年的碳排放量达到2121.93kg。按照改进驾驶技术可节能10%估算,司机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后,每辆车年节约212.193公斤碳排放。按原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字:一亩树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67千克,释放出氧气49千克,足够65个人呼吸使用。百姓车联旗下的成员司机每年可以为社会降低超过4万吨的碳排放量,相当于超过1700亩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过去170年间,因人类活动,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47%,这对环境是巨大的考验,它影响着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全球、全体人类的命运。中国已向世界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数据显示,美国、欧盟和日本交通部门排放达峰时,其千人乘用车保有量分别约为845、423和575辆,而目前中国千人乘用车保有量仅为173辆。国内机动车碳排放量远远未达到顶峰,未来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机动车碳排放量将会进一步增长。

    “乘用车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不能为了碳排放去剥夺人们开车出行,但我们能够通过训练驾驶技术,让司机减少碳排放。”万吨碳减排计划负责人表示碳中和是未来四十年的征程,它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只有让减碳、节能减排的理念深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少踩一脚油门、少踩一脚刹车,才能让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