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悦宝园告诉你,培养宝宝自主阅读其实很简单!

    宝妈提问:

    我从女儿1岁起,就给她读各类绘本,中英文的都有。看到很多育儿专家说给孩子讲故事要天马行空、绘声绘色,所以我每次都尽量声情并茂地给女儿读书。女儿也一直挺喜欢我给她读书的,有时为了让她加深记忆,我还会和她一起试着把绘本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但问题是,女儿现在都五岁了,我发现她不太爱认字,也不爱自己看书,只愿意亲子阅读。我见过有的孩子到了小学一二年级依旧依赖亲子阅读,识字量也不行,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很低。所以我很担心女儿以后也变成那样,请问怎样才能让她学会自主阅读呢?

    其实这位妈妈对于女儿阅读的兴趣培养还是不错的,因为孩子喜欢听故事。当然,听故事对于孩子来说是件轻松享受的事儿,而自主阅读呢,在孩子识字量不够的情况下,可能是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舍弃自己读,而只愿意听的原因。

    虽然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这种状态没什么问题,但我们都知道,自主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它是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可以适当做些引导,为之后的自主阅读做准备。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呢?

    1、建立愉悦感

    市面上的书籍,如果故事情节适合5岁左右的孩子,但孩子识字量不够的话就看不下去,只能读拼音。读拼音确实没有直接识字的阅读体验好。于是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矛盾,即能力和识字量冲突了,不愿意阅读,不喜欢读的慢,然后读得少,更不容易认很多字,更不喜欢读……

    所以,建立孩子阅读的愉悦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搜集孩子所有认识的字,然后编成短句和小故事,让孩子来读。如果家长可以多用用心的话,还可以出一些小谜语、短小精悍的小童谣让孩子自己念。因为孩子已经认识所有的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让孩子读给家长听,就容易建立孩子阅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2、把选书权交给孩子

    我们要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准备网上买书时,要让孩子自己挑,这就跟吃饭是一样的,ta喜欢吃的才会多吃两口。

    另外就是做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孩子说非得让妈妈给念,这时候家长可以跟ta讲,妈妈有事要忙你先自己看一遍,一会儿给妈妈讲讲有什么好玩的事等等。

    3、N+1的刻意认字

    如果总是全部都认识的字,对孩子阅读的愉悦感建立是有利的,但是识字量依然上不去。所以,我们可以采取N+1刻意认字的方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可以在写故事,或者编谜语的时候,故意放进去3-5个不认识的字,然后让孩子读。因为一篇文章中不认识的字非常少,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心理,反而容易让孩子记忆新字。有些家长会觉得3-5个字太少,但如果每天坚持新认识3-5个字,一年的识字量就是1000-1500的样子,相信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识字量也完全足够了。

    4、亲子阅读也不能少

    不能因为要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就取消亲子阅读。

    对于孩子来说,亲子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还在于家长的陪伴。所以,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同时,也一样要进行亲子阅读,别让孩子觉得学会了阅读,爸爸妈妈就不陪我了,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当然,在阅读时,我们可以稍微用点技巧。比如,在读到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时,去上个厕所、接个电话等等,然后过一会儿再回来接着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本身又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会自己尝试阅读。一旦发现孩子在自己尝试阅读,家长就大加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在阅读领域里,亲子共读帮助孩子打开了通往阅读世界的一扇大门,但要让孩子在阅读的世界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只有自主阅读才能帮助完成这一目的。所以爸爸妈妈们只要做好以上4件事,就能帮助孩子从亲子共读顺利过渡到自主阅读哦~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