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城东7公里山脉逶迤汇合处有座险峻的关隘,名曰虎狼关。虎狼关北面山形像蹲着一只猛虎,南面山势酷似趴着一只恶狼;一对虎狼,雄踞关口,扼临洮、康乐两县之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常争之地,而连接临夏与临洮的蒿(支沟)临(洮)公路穿关而过。
道路的畅通,离不开一个个从建成之初就坚持养护的公路人。1966年5月,蒿临公路虎关道班成立,全班9名道工担负着11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当时这段公路纵坡大、路基窄、弯道急、翻浆严重、路况很差、行车困难。面对艰难状况,虎关道班在坚持日常养护维修的同时,依靠全班道工自力更生,在10余年的时间里,对长达11公里的等外公路先后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使其达到了三级公路标准,成为省养干线公路上的先进典型。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而精神丰盈的时代,虎关道班为改变公路落后面貌进行大规模改造所付出的极大牺牲,为后来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今天的物质富足、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虎关道班硬是靠着强大的信念、团结的精神,谱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公路、建设家园的壮丽篇章!也因此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虎关精神,它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临夏公路人战胜困难,奋勇前行。
光辉峥嵘岁月 书写沧桑巨变
虎关道班养护线路中一处被称为“虎关卡”的路段,坡陡弯急,左是悬崖、右靠石山,汽车驾驶员经过这里提心吊胆,为了改善这段险路,全班9个人用铁锹、十字镐,劈山头加宽路基,挖路基降低纵坡。这段路因系红胶泥夹砂砾石十分坚硬,十字镐刨下去只见冒火星,不见土石松动,又因紧靠村庄,不能放炮开炸。面对这一困难,全班工人毫不畏缩,在班长马仲俊的带领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钢钎和大锤一点一点地砸,道工被铁锤砸破了手,碰伤了腿,手上磨出了血泡仍不松懈,掏出手帕包扎伤口,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继续投入战斗。经过全班同志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劈开了这段长100米、高6米的小山包,平均降低纵坡高度1.5米,开挖土石方1400多立方米,使高山低了头,“虎关卡”让了路。昔日的陡坡,在养路工人的改造下变成了平坦的大道,得到了汽车驾驶员和行人的高度赞扬。初战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班道工继续进行旧路技术改造的信心和决心。
自1967年至1970年的4年中,虎关道班先后降低了杜家咀、大庙沟等5处纵坡,共移动土石方工程量6110立方米,裁弯取直、加宽路基8处共2公里,自备养路砂505立方米,修建石拱涵洞10道,节约开支7100多元。
虎关道班一班人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公路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披星戴月,日晒雨淋,年复一年,为群众的出行拓出了宽敞的大道。
虎关道班在公路养护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扬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1969年、1970年连续两年被甘肃省“三代会”授予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解锁“精神密码” 树立精神丰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70年,临夏州交通运输团(现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提出了“学虎关、赶虎关”的号召,在临夏州掀起了自力更生改造公路的高潮,把改造公路列为公路养护的重要项目,将兰郎公路加宽到10米,兰临、蒿临等公路加宽到8.5米-10米。
虎关精神,是第一代临夏公路人敢啃“硬骨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为了总结推广虎关道班的艰苦创业精神,省交邮局会同临夏州公路养护部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跟班蹲点,经过深入细致的走访调研,共同总结出了虎关道班艰苦创业改造公路的先进经验。
1970年冬,省交邮局在虎关道班所在地的康乐县召开了“全省公路养护工作现场会议”,对虎关道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造公路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当时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浪潮里,号召全省交通行业学虎关道班,发扬“虎关精神”,广泛开展旧路技术改造工作。自此,虎关道班成为全省公路系统学习的榜样,也是全省自力更生改造公路的领头雁。这次会后,虎关道班继续大干苦干。1973年冬,全班在冰冻雪飘季节,坚持每天上午到河中破冰捞砂取石,下午在沙滩上采筛砂砾,苦干40多天,采备了处治翻浆石料70余立方米、采运养路砂250多立方米。1974年、1975年又自采备运养路砂202立方米,处治翻浆石料358立方米;用3天时间削掉了5米多高的小山包1处,改善了一处长约100米的急弯道。同时,还利用工余打制土坯,连续准备5年,终于靠自力更生,靠自己动手盖起了5间简易道班房,垒起了长83米高2.8米的围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资金,而且解决了道工长期住宿难的问题。1974年、1975年又连续两年获得省、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多年来,虎关道班的道工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们为提高公路技术标准,改善公路行车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被省、地交通部门评为先进集体,树为省养公路标兵,并3次出席了全省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69年,班长马仲俊代表虎关道班,赴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荣幸地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鼓舞了公路养护战线上的广大职工。
虎关道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一无设备、二无人员的艰苦条件和诸多困难,战严寒,斗酷暑,敢啃“硬骨头”,是第一代临夏公路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代表。没有工具,他们自己动手改造;没有运输机械,他们肩扛手抬;没有技术,他们边干边学。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旧路技术改造的精神被誉为“虎关精神”。在虎关精神的感召下,第一代临夏公路人凭着一股精气神,硬是以最原始的生产方式,让高山低了头让了路。
赓续“虎关精神” 铸就路业辉煌
1978年以后,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临夏公路总段继续发扬“虎关精神”,集中力量对兰郎、兰临、蒿临、临大等主干线公路进行了大中修改造。尤其在1990年以后,对兰郎、临大公路进行了全线路基改造,使兰郎公路全线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临大公路临夏至吹麻滩路段达到了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其他公路的路况也有了很大改善,公路通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代临夏公路人沐浴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艰苦奋斗、铺就坦途,实现了临夏公路从低等级到高等级、从低效率到高品质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重重考验,临夏公路人依然延续和传承着“虎关精神”,勇敢地度过了一次次“大考”,绽放出了临夏公路人的新时代光芒。
2008年初,甘肃省遭遇罕见持续低温冰雪天气,刘家峡库区周边地区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20多度。低温冰雪天气导致几公里宽的黄河水域全部冰封,一夜之间,水上交通一度中断。而临夏公路总段祁家渡口由于水面较窄,航道没有完全封闭。
祁家渡口所干部职工发扬“虎关精神”,人工配合驳船破冰,一点一点开辟航道,破冰渡运的艰辛刻骨铭心。年轻力气大的职工站在驳船上,挥动着手里的铁锹、洋镐、铁锤等工具,想方设法破开冰面,然后用驳船沿着人工破开的裂缝撞开冰面。“破冰”人腰间拴着一根安全绳,另一端与锚桩连接,他们轮番抡起大锤砸向冰层,随着锤子不断地挥舞敲击冰面,“咚、咚、咚”的撞击声也接连不断地响起,冰渣也四处飞溅,甩在“破冰”人的身上。在白茫茫的河道上,临夏公路人硬是劈开了一道优美的月牙形,直至航道全部打通,驳船发出胜利的鸣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这两次震惊世界的特大自然灾害使灾区公路中断、通信中断、电力中断。在这危急关头,临夏公路总段迅速启动应急抢险预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急动员部署,组织抢险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发扬“虎关精神”,连续日夜奋战,打通了通往灾区的生命线,确保了救援物资及时送往灾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临夏公路人抗震(洪)救灾、抢险保通的壮丽诗篇。
2020年8月、2024年7月,甘肃陇南遭受持续强降雨;2023年9月,甘肃夏河遭受强降雨,这些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当地公路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多处交通中断受阻。在危急关头,临夏公路人闻令而动、挺身向前,冲锋在灾区一线,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敢啃硬骨头,保障了受灾道路的安全畅通。
2023年12月18日,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顷刻间大地颤动、房倒屋塌、人员伤亡……,临夏公路8名职工家中受灾,1名职工家中房屋倒塌。灾难突然而至,巨大考验即在眼前。19日凌晨0点38分,临夏公路发展中心迅速组建两支抗震救灾突击队,于19日凌晨2时30分,抵达灾区,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余震不断地危险环境里,他们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虎关精神,不畏艰险,与时间赛跑,全力开展受灾道路的抢通作业,为生命接力,至当日11时,受损的24条救援“生命线”全部抢通,应急救援车辆和物资迅速运进重灾区。临夏公路人关键时刻舍小家顾大家,始终战斗在一线,守护道路的安全,以实际行动给灾区群众温暖和希望,为抢险救灾工作注入了力量,树立了标杆。
“虎关精神”与“两路”精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突出体现,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公路人艰苦创业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第一代临夏公路人敢啃“硬骨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虎关精神”,至今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临夏公路人的心中。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伟大事业必有精神之源。“虎关精神”就是临夏公路人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根。它早已深深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临夏公路人的血脉里,躬身在实践中,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和帮助一代代临夏公路人度过一次次的考验和难关,成为临夏公路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中,临夏公路人将继续发扬“虎关精神”,努力当好甘肃现代化建设的养路先锋,奋力谱写甘肃交通精神谱系新华章。(杨永鹏)
(新媒体责编:zhangyang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