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从“一张白纸”到“智慧标杆”:华为深度赋能恒泰,打造“站城一体”新典范

    在苏州工业园区,一个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新命题悄然浮现。当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站城一体”的开发模式从理想走向现实,恒泰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位于其版图核心的苏州东站,作为全国首个四网融合的350公里时速地下高铁枢纽,及其上盖的综合开发项目,其规模之巨(近150万平方米)、业态之多元(车站、商业、酒店、研发、居住等),都在考验着区域发展的想象力。

    这一切不仅是恒泰集团的课题,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探索。传统的开发模式与简单的技术堆砌已无法解答这一复杂的时代命题。为此,恒泰集团与华为展开了一场以“咨询”为抓手的深度战略合作,这不仅是项目层面的合作,更是对城市未来形态的共同探索与创造。

    破局:“咨询为抓手”背后的战略远见

    苏州东站的蓝图刚铺开,恒泰集团就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传统的开发模式在这里完全失灵。这不是普通的建筑项目,而是一座要在高铁轨道上"长出来"的垂直城市。

    当大多数开发商还在纠结钢筋水泥的配比时,恒泰已经看到了更深的困局:147万平方米的空间里,高铁乘客、写字楼白领、商场消费者、公寓住户,这些完全不同频的人群,如何能不互相干扰,反而形成化学反应?更棘手的是,这个地下巨无霸一旦建成,任何设计缺陷都将成为永久伤疤。

    于是,一场颠覆行业惯例的合作悄然启动。恒泰没有按惯例先找建筑事务所,而是把第一张门票给了华为的咨询团队。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颇为冒险——让一家科技公司来指导城市建设?

    但走进华为的作战室,答案逐渐清晰。墙上挂着的不是效果图,而是一张张数据流动的"城市心电图":早晨7点的通勤人流如何激活商业早市?午休时段的白领怎样为商场带来二次消费?夜间公寓的灯光数据又如何反哺能源调度?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推演,背后是华为在深圳、上海等城市积累的"数字胎记"。

    这场合作揭示了一个新规则:当城市进化到复杂系统竞争阶段,能活下来的不是最有钱的玩家,而是最先看懂游戏规则的人。恒泰押注的从来不是某个技术方案,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认知方式——用数据透视混凝土,用算法预演未来。

    擘画蓝图:一座“会思考、可进化”的一体化智能体

    这张“城市心电图”的最终形态,被赋予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名字——一体化智能体。它并非一套冰冷的系统,而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活物”,一个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的城市生命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站、产、城、人+N”的无界融合。

    而它感知世界的“眼、耳、手”,源于遍布其间的传感器与终端应用。旅客手中的AR导航,能将虚拟的路线精准投射在现实世界,轻松引向登车口或心仪的店铺。在地下的专属通道里,穿梭的物流机器人取代了轰鸣的货车,实现着无声高效的货物配送。

    所有这些感官收集的信息,连同整个片区的运行脉搏,都汇入其核心——智能运营中心(IOC),也就是智能体的“大脑”。它不再是一个被动检测的屏幕墙,而是一个主动思考的指挥中枢。它整合了安防、消防、应急等多个独立系统,实现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与指挥。

    这个大脑思考的养分,是流淌在云网“经脉”中的全量数据“血液”。它能通过分析“人员热力”等多种数据,为商业运营系统提供精准的经营建议,将人流转化为商机。

    这一切之所以能协同运作、持续进化,是因为它拥有一个稳固且开放的平台“骨架”。这个数字底座让智慧社区服务等新应用能不断生长,确保这个生命体能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现代化生活,最终打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城市新场景。

    超越基建:

    共筑长三角产融新门户的产业畅想

    如果说,“一体化智能体”是苏州东站强大的硬件与操作系统,那么恒泰与华为的雄心,远不止于让这套系统流畅运行。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在这片数字化的沃土上,培育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生态,将交通枢纽的“流量”转化为驱动区域经济的“能量”。这场合作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基建,瞄准了“长三角产融新门户”的宏伟定位。

    这场产业畅想,围绕着四大核心支柱展开,它们如同为这座未来之城安装的四个超级引擎:

    AI大模型:植入“产业大脑”,依托华为盘古大模型,孵化金融风控、药物研发、智能制造等场景模型。企业入驻即享“AI专家团队”,打造AI创新高地。

    数据要素:打造数字世界的“数据跨境‘航站楼’”,建立集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交易、融资于一体的服务中心,盘活数据资产,助力苏州、江苏抢占数据产业枢纽地位。

    绿色园区:搭建光储充一体化新型能源基础设施,采用华为智能光伏、储能和全液冷超充技术,为城市装上“绿色心脏”,提供极致能源补给体验。

    智能驾驶:依托华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落地HarmonyOS智能座舱、智能车云服务等,打造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区。

    这四大引擎共同发力,将苏州东站从交通节点升维为汇聚创新要素、培育未来产业的“强磁场”,实现“以站兴产、以产促城”的宏大愿景。

    五年之约:

    从夯实基础到树立全国标杆

    恒泰与华为的“五年之约”,是一份从“一张白纸”到“智慧标杆”的宏大跃升承诺。双方以“站城一体”建设为核心,分阶段实现蓝图落地:

    前两年:夯实“物理+数字”基础。重点是搭建智能运营中心(IOC)、完善感知网络、实现数据高效流转,确保“感知”能力落地。同时,打造智慧社区、交通、绿色能源等典范场景,积累可复制的技术体系,为后续融合奠基。

    第三年起:催化产业生态。借助华为AI大模型和数据要素平台,将技术转化为产业驱动力。设立产业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孵化器,吸引高端企业与人才,加速区域经济转型,赋能企业高效发展。

    第四、五年:全面树立全国标杆。塑造“智慧标杆”品牌,通过开放的数字底座推动跨区域合作。实现交通、产业、生活的深度融合,形成“苏州范式”智慧城市样板。苏州东站将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典范,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这五年,是“规划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是面向未来的城市治理与产业新生态探索。恒泰与华为的合作,不仅是项目落地,更是引领更多城市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篇章,实现从“一张白纸”到“智慧标杆”的跨越。

    结语:恒泰华为,大有可为

    从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下高铁枢纽,到一个“会思考、可进化”的城市智能体;从一次性的项目合作,到一个长达五年的战略携手;从传统的城市开发,到“站、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未来场景探索。恒泰集团与华为的合作,为新时期大型国企与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范本。

    这不仅是关于技术如何赋能建筑,更是关于远见如何引领未来。通过“以咨询为抓手”,双方共同回答了如何在超级工程中注入智慧灵魂、如何让城市空间服务于产业发展和人的美好生活这一核心命题。(张扬)

    展望未来,当苏州东站从蓝图变为现实,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更是一座充满活力、自我进化、产业繁荣的未来之城。在这场携手同行的非凡旅程中,恒泰与华为,正共同为“非凡园区”的下一个辉煌三十年,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篇。

    (新媒体责编:zhangyang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