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百米高空中的绿色接力

    “以前桥墩桩基施工,开辟修筑便道是个大难题,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还会破坏周边的植被,现在改用塔吊吊运,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在中国交建汉源九安公路项目一工区下堰沟大桥施工现场,工程技术员张哲勇满脸兴奋,迫不及待地跟工友分享这场“云端绿色接力赛”带来的崭新变化。

    中国交建承建的四川省“交通强国”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汉源九安公路项目位于川西横断山脉的群山之间,海拔高、地质条件复杂。项目全线长16.85公里,共设3座桥、千米长隧道2座。其中汉源第一高桥——下堰沟大桥的9座百米高桥墩,更是坐落于“V”型深沟中倾角近80度的陡峭山坡上,最高桥面距离地面157米。对于此类高海拔、复杂地貌的山区公路工程而言,如何安全高效地运输施工材料始终是一大挑战。

    传统的桥墩桩基施工,多依赖修筑施工便道来运输设备物资和施工渣土。这一方式不仅需要征用大量临时用地、耗时耗力,在地势险峻、道路崎岖的条件下,还存在人工运输安全风险高、成本大、效率低等问题。更令项目团队感到压力的是,大桥所在地位于素来享有“花海果乡”美誉的汉源,项目沿线分布着大片果园与国有松林。一旦开辟便道,森林植被将会受到破坏,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施工车辆的频繁穿梭,也极易对周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生态损伤。

    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原则,中国交建汉源九安公路项目党员化身“生态卫士”,积极探索工艺创新、组织实地勘察,开展专项会议集思广益,不断论证与优化施工方案。在反复实践后,最终决定采用“塔吊空中接力转运”的创新方案。

    “塔吊空中接力转运”,即通过两台固定点位的塔吊,将大桥施工所需设备材料运输到施工点,同时以接力的方式将桩孔开挖渣土转运到指定地点,便于后续统一处理。

    这一看似简单的变化,实则对项目团队的管理调度能力、施工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精确计算塔吊的安全荷载与作业半径、精准设定吊物接力点,确保两台塔吊平稳“交棒”;到划定起吊点、接力点、卸料点等现场警戒区域,并安排专人监护,实现全流程安全管控;再到指挥人员与处于起吊视觉盲区的塔吊司机之间默契配合、精准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万无一失,才能保障这场百米高空的“绿色接力”分毫不差。

    方案确定后,项目团队迅速行动,组织施工人员开展专项培训,讲解塔吊吊运的操作规范、安全注意事项,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优化吊运流程,制定详细操作步骤,明确各个工序工点环节人员职责,完善信号沟通机制,确保吊运工作安全、高效运行。在施工现场,只见塔吊长臂在云端挥舞,精准地将桩基所需设备物资吊运至施工点,又无缝接力将开挖渣土转运至指定区域,整个作业过程有条不紊,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施工弃土对周边土地的占用和对森林植被损坏,节省临时征地、修筑便道和还林复耕费用近100万元,有效破解了陡坡施工下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难题,以“小创新”将“修一条路、连一片景”的生态内涵,转化为了可实现的技术路径与管理范式。

    桩基施工期间,中国交建汉源九安公路项目团队还将废弃混凝土块二次利用于砌筑路基水沟、挡墙等工程辅助设施,推动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沉淀循环利用隧道岩隙水资源满足施工生产和降尘环保用水,同时主动修筑引水到山村果林,既满足工地施工用水,又解决了当地农民灌溉用水难题。凭借技术创新、模式探索与精细管理,项目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保护,“绿色施工”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山区基建的新标准。

    如今,中国交建汉源九安公路项目下堰沟大桥正就着满山的“绿意”奋力生长,在群山环抱中雏形尽显,以跨越天堑之姿,化作川西乡村振兴蓝图上最坚实的一道笔触。

    供稿人:中国交建汉源九安公路项目:蓝波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