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荣获IBC大奖心得体会
近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校园中传开: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牟廷敏大师工作室团队参与的四川宜宾岷江大桥改造项目,荣获2025年国际桥梁大会(IBC)颁发的“阿巴·G·利希滕斯坦奖章”。这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首次花落亚洲,标志着中国桥梁技术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作为一名机电工程系的学生,我深感自豪,也从中汲取了深刻的学习动力与精神力量。
一、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岷江大桥改造项目之所以能斩获国际大奖,关键在于我院科研团队研发的“平面型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技术”的成功应用。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桥梁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更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作为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不仅是工程实践的灵魂,更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机电系统作为现代桥梁的“神经中枢”,在智能监测、自动化控制、能源管理等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未来,我希望能将专业知识与桥梁工程深度融合,探索机电一体化在智能桥梁中的应用,为中国桥梁的智慧化贡献青春力量。
二、团队协作,跨界融合
此次获奖项目凝聚了多方智慧:我院科研团队与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宜宾市公路局、四川路桥等单位的专家通力合作,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李成君博士在大会上的两场专题报告,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桥梁的技术实力与文化自信。这让我认识到,现代工程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孤军奋战”,而是多领域、多专业的协同作战。机电工程作为交叉学科,更应主动融入土木、材料、信息等领域,在跨界融合中寻找突破点,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价值升华。
三、工匠精神,实干担当
牟廷敏大师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四川山区桥梁建设的“卡脖子”难题,在桥面组合结构、高性能混凝土、超高墩施工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从金阳河大桥到合江长江三桥,从平南三桥到岷江大桥,每一座“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耕耘。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我们青年学子最应传承的宝贵品质。作为机电系学生,我将在实训中磨砺技能,在项目中锻炼能力,以实干诠释“工匠”内涵,以担当书写青春答卷。
四、立足专业,展望未来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我院科研实力的肯定,更是对全体交院学子的激励。机电工程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在智能装备、自动化控制、绿色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我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坚定“技术报国”的理想信念,夯实专业基础,拓展国际视野,努力成为既懂技术、又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机电智慧。
“桥梁是跨越天堑的工程,更是连接梦想的纽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用实力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技术的硬核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交院青年,我们更应勇立潮头、奋发有为,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桥梁故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丁子轩)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