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潮汐见证二十三年的匠心长征

    渤海湾的晨雾中,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港五期工程的桩基轰鸣声惊起海鸟群飞。项目经理邵蔚站在防波堤上,身后是绵延数公里的码头轮廓线——这条由2002年一期工程起步的港口长城,正记录着一支铁军与海洋博弈的编年史。

    2002年春天,当团队首次踏入这片盐碱滩涂时,业主的质疑声言犹在耳:“氯盐土壤能让钢筋三年锈穿,你们真能按时交工?”技术组在实验室泡了两个月,最终用降低水灰比的混凝土配方破解难题。更绝的是“潮汐工作法”,工人像候鸟般追着退潮期施工,涨潮时集体研读图纸。这种与海洋呼吸同步的节奏,让首期导助航工程提前半月竣工,奠定“黄骅速度”的基因。

    2011年三期码头建设时,团队迎来蜕变。面对300天工期的生死线,他们引入海上施工智能管控平台,将船舶调度、混凝土浇筑等工序数字化孪生。最惊险的是沉箱安装环节:通过北斗系统实时校准,56个千吨级沉箱如积木般精准落位,最终提前33天通车。当詹天佑奖杯捧回时,老业主感叹:“你们把码头建成了精密仪器!”

    2013年的矿石码头一期工程,堪称港口建设界的“珠峰挑战”。2个20万吨级泊位、8个月工期,团队祭出“双核驱动”战术:BIM技术模拟提前预演127种施工冲突,软基处理专班发明“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法”。现场更上演速度传奇,单日沉桩33根,经历过那段时期的老师傅回忆:“那会儿睡觉都握着对讲机,梦里都在数打桩节奏。”最终项目提前22天交付,让20万吨巨轮首次靠泊时,海面倒影里尽是建设者通宵熬红的双眼。

    2025年的五期工程,团队已进阶为“港口医生”。翻车机房建设中,他们用地质雷达扫描软基,像CT诊断般定制加固方案;筒仓混凝土浇筑采用智能温控系统,使结构裂缝率降至万分之一。

    二十三年间,黄骅港的岸线延伸了15公里,而建设者的匠心已凝成渤海湾的潮信。当最新一批自动化桥吊开始装卸货物,邵蔚望着星空下的码头灯光说:“我们的速度不是抢出来的,是一代代人用专业沉淀出来的。”这片热土上的每一寸混凝土,都铭记着与时间赛跑、与海洋共舞的壮歌。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