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找寻好红糖 — 走进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生产基地

    红糖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千百年来,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性养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现代工业制糖的发展,真正传统的古法手工红糖市场已经逐渐被蚕食,传统手工工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为了寻找一款真正的好红糖,我们特地来到了位于广西省武宣县的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生产基地。

    翻越五岭南下,沿着蜿蜒的黔江水道便来到了位于广西来宾东部,自古以来便有“中留山水甲南天”美誉之称的仙城武宣。千百年来,无垠的甘蔗林、袅袅的炊烟与蔗糖散发的芬芳描绘着这座小城最美妙的画卷,诉说着一代代熬糖匠们的专注与坚守。这里,正是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的诞生之处。

    红糖小镇

    据统计中国超过六成的甘蔗均产自广西,被誉为中国最甜的省份。年平均气温20.30℃,年平均日照时数158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为甘蔗的生长提供了最优质的气候与环境。大自然得天独厚的馈赠使得种植甘蔗、熬制红糖已经成为许多武宣人谋生的一种技艺,并历经岁月洗礼,一代代传承至今。

    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现有甘蔗基地1500亩,直接和蔗农合作,全面种植含糖量最高的白霜荻蔗,并提供优良种子、土壤改造、种植指导等一系列的精准帮扶。新鲜清香、糖分更足的白霜荻蔗砍运后,需要甄选一定高度、一定节数的甘蔗在48小时之内进行榨汁方可让熬制出的红糖最大限度的还原甘蔗的清香,从源头上就确保了红糖的品质与口感。

    当冰冷的机器流水线代替了纯正手工,当产量产能已经成为行业的追求,六合坊和他的熬糖匠人们依然在坚守着, 用执着专业的态度与充满情感的双手来赋予每颗红糖以独特口味。呈现的不仅是优质红糖,更是一种真诚的态度与一份真挚的情怀。

    古法六连锅赶水熬糖

    从一根完整的甘蔗开始,需要历经榨汁、开泡撇跑、赶水摇瓢、出糖、打砂、浇注成型六大步骤,其中又分很多细小的步骤,一颗饱含匠人情感的红糖方可呈现到世人面前。尤其是赶水环节,更是采用六锅连环熬制工艺,全程不得间断。一摇一撇折射出的是源自灵魂最深处的喜爱;一搅一拌展现出的是不为物欲所干扰的质朴传承。六合坊红糖制作工艺已经入选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的传承人,六合坊陈师傅依靠祖辈相传,从记事起就跟随爷爷从事熬糖工作,至今已经四十余载。

    成品的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与其他红糖可以从看、闻、捏、泡、尝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别。

    六合坊手工古法红糖首先不会进行任何脱色处理,其次极其注重火候的把握。因此,红糖的成色会显得自然纯正、不会过黑或过淡;糖块是经历自然风干、手工倒模,因此,其表面会有一个或多个小的凹点;将红糖掰开,横面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小孔,且有若隐若现的甘蔗纹理。

    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因全部采用甘蔗物理熬制 ,因此最大限度保留了甘蔗的原味,使得闻起来有甘醇的香甜气息,并夹杂着清新的甘蔗清香。而普通的红糖会有一股刺鼻的甜味。

    六合坊成品红糖块破开后,会有凝结如石、破之如沙的现象。用手指轻轻揉捏,会感受到细小的沙粒感。而普通的红糖则会粘手或颗粒较为粗大。

    取一块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用开水冲泡后,会发现有许多不均匀气泡从下到上逐渐变大冒出。这是由于手工打沙至少半小时的过程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后留下的细小空间。且在开泡撇泡、六锅连环赶水等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过滤,使得红糖基本上是化水无渣,其颜色会显得色泽温雅、通透明亮。

    将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冲泡后的红糖水,冷却至50℃左右。轻轻抿上一口,会感受到一种入口湿滑、甜而不齁的甘甜,且伴随着一股甘蔗的清香。回味后仍旧甘甜,不会出现苦涩感。

    选择一款好的红糖,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呵护,更是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六合坊古法手工红糖——一款会说话的好红糖。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