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0月29日晚间,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光发展”,证券代码:600466.SH)发布2018年三季报。
报告期内,蓝光发展财务状况保持稳健发展,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实现营业收入142.78亿元,同比增长31.13%;净利润12.94亿元,同比增长147.2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2.20 亿元,同比增长 122.64%。报告期内,蓝光发展实现房地产业务销售金额 670.83 亿元,同比增长51.96%;加快全国化布局进程,在“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双擎驱动战略以及“东进南下”、“1+3+N”的战略下,截止到2018年9月底蓝光发展已布局全国18个区域。
财务状况保持稳健,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18年三季度,蓝光发展经营规模及盈利能力同比大幅提升,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42.78亿元,同比增长31.13%;净利润12.94亿元,同比增长147.2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2.20 亿元,同比增长 122.64%。
2018年三季度蓝光发展毛利率为31.64%,同比增长6.49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净利润率为9.06%,同比增长4.25个百分点。
蓝光发展一直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坚决执行“三收三支”原则,即以收定支、先收后支、收大于支。公司资产负债率近四年一直维持在80%左右,而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不超过70%的水平。截止到2018年9月末,新增获得25亿公司债、14亿中期票据、50亿短期融资的批文。截至到9月末,蓝光发展综合融资成本为7.2%。
蓝光发展业务布局全国,
销售规模稳步增长
蓝光发展系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蓝光控股集团成立于1990年。蓝光发展于2015年4月16日在上海证交所完成重组上市,并在当年确定了“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双擎驱动的顶层战略架构。其中,人居蓝光以“地产金融+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基础产业;生命蓝光以“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为创新支柱产业。目前,蓝光发展已布局全国18个区域,进驻50余座城市,100余个精品项目服务100余万业主。
2018年,蓝光发展在“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双擎驱动战略引领下,以“更懂生活更懂你”为品牌主张,坚持以新经济逻辑和互联网思维,构建同心多元化产业生态链,坚持规模与利润并重,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三季报显示,蓝光发展实现房地产业务销售金额 670.83 亿元,同比增长51.96%;房地产业务销售面积达600.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85%;销售均价为1116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5.25%。
坚持底线思维,以审慎态度进行投资
蓝光发展销售规模与市场规模的稳定提升离不开土地储备的充足补给,在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及审慎的投资态度下,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土地 73 幅,土地储备显著增长,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蓝光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在项目选取土地方面严控净利润率,严格按照政府规划的限价进行项目测算,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更精确的测算,严格控制开发成本进一步降低项目销售以及管理成本。
蓝光发展坚持“东进南下”、“1+3+N”的战略,布局都市圈轮动区域上的价值洼地。
2018年1-9月蓝光发展新增获取土地总建筑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为3042元/平方米。就拿地区域来看,成都以及成都周边区域仍占据较大的比例,占比达为36%;其次为华南区域,占比达19%;华东区域占比为18%;华中区域为15%;北京区域为10%;滇渝区域为2%。
坚持“做最好的产品”,树立市场口碑
芙蓉系
黑钻系
雍锦系
长岛系
公园系
蓝光发展坚持“做最好的产品”,持续打造蓝光高质量产品项目,树立蓝光产品市场口碑。
报告期内,“芙蓉系”、“黑钻系”、“雍锦系”、“长岛系”、“公园系”五大产品线持续迭代创新,“一城一标杆”持续推进。公司发起了一场以“品质优、效率优、成本优”为目标的自我革新运动,以“管理创新”、“技法创新”、“大数据创新”为基础,打造蓝光“优筑”新建造技术体系,创新“五步验收法”,持续完善品质全过程管控。
所谓“五步验收法”,即在项目交付前需经过施工单位自检、区域公司验收、业主验收、第三方交付评估以及集团评审。坚持产品品质底线:验收标准设定交付红线,不达标不准交付;精装修房必须按所见所得打造样板房;交付工期安排不得突破工期底线;坚守成本底线,确保项目品质。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入业主打分机制:交付综合得分+第三方评估+效果评审+业主打分;并加强内外部激励考核机制,对于交付综合得分低于目标的项目,对内部责任人及施工单位实施处罚。通过对全过程的严格管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度。
与此同时,蓝光推进"精装化+高性能化+智能化"的产品溢价体系,提升居住品质,持续升级"人居蓝光"产品内涵。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