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总说中国有几千年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饮茶大国,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传统茶叶行业是固步自封,固守陈规,在新时代下仍以老眼光去卖茶,几乎堵住了茶叶创新的所有路口。这样下去,无疑会被时代淘汰。小罐茶的出现,拯救了这一行业危机。
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说得好,并不是年轻人不爱中国茶,而是中国茶“老了”。喝茶的人不够多,茶文化就更难以传播。况且每个时代的喝茶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宋代的点茶、唐朝的煮茶都是顺应时代的新形式。老的喝茶方式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这样茶文化才能有处落地,百花齐放。
创新小罐茶带来茶行业之变
茶行业的痛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品类众多、产品繁杂、价格杂乱、过于传统、标准缺失……喝茶的人担心受骗,想喝茶的人望而却步。茶商大多喜欢以茶文化为卖点,但兴许是表达方式和手法都比较老套,又总是“端着”,反而让刚入门茶客产生了距离感,不敢亲近。为了让更多人爱上茶,小罐茶从多方面进行了改造。
首先在包装方面,小罐茶将不同品类的茶用统一的包装形象出现,设计了一种小罐的包装,且每罐的重量和价格都一致。从原料到生产,再到渠道,小罐茶一步步完成自己对茶叶标准的构建,并且让大众形成了一个印象:小罐包装就是小罐茶!一罐就是一泡!
并且顺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普及新时代喝茶的生活方式,除了茶叶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小罐茶还对茶生活方式及衍生品进行了生活化设计。小罐茶包装自2012年起就由日本著名设计师神原秀夫参与设计,直到第8稿才向金属转移,到11稿才做出来。小罐不仅是个容器,它还抗压、时尚、美观,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随后,苹果门店设计师Tim Kobe加入,设计了小罐茶的Tea Store,每一个消费者都是Tea Store的主人,可以在其中自由品饮,通过触摸,从大屏幕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产品信息。这一全新的店面,从感官体验上颠覆了茶叶店的形象。
此外,在茶具方面,小罐茶也进行了特别的设计。比如,小罐茶的茶具不仅将金属与陶瓷结合,还独创了110毫升的容量。经过大量测试,小罐茶的研发团队发现100度的水倒入110毫升的杯中,5分钟后温度会下降到60度,茶还是热的,香气也仍留存。
小罐茶用心交换精品,品味茶中滋味
一个在朋友圈中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2014年茶圈是“生生”不息(生普、生肖饼);2015年全国茶店都在倚老卖老(古树茶);2016年茶界基本懂个球(小青柑);2017年茶界最好是破罐子破摔(小罐茶)。正因如此,小罐茶的影响力在逐年增强。
传统的茶商只顾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规模和产量也比较适合发烧友之类的客群,这是生存之道,自然无可厚非。但行业里还是需要一个能够让大众信任的领头羊。为什么大品牌总是给人值得信任的感觉?因为其消费者觉得“企业做这么大,一定不敢乱来”。个体户出现产品问题,大不了客人下一次不买了,但对于品牌来说,如果在品质把控上有一丝疏忽,都可能让整个企业陷入困境。
总之,传统茶企,只盯着叶子,以茶叶为中心,而小罐茶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小罐茶反其道而行之。在北京,《茶道》记者见到了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他说:“小罐茶不仅仅是茶,而是我们基于对茶叶的消费场景的洞察,锁定了一个人群,给出了茶的解决方案。”
比起宣传自己家的茶有多好,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他们想要什么,似乎更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购买力。对于口味差异化的个体来说,小罐茶不一定是最好喝的,铝罐充氮气包装也不一定是最优的,但够简单,好操作,有逼格。茶永远离不开“买、喝、送”三件事,似乎小罐茶都解决了。
首先,小罐茶以“弱品类强品牌的方式”来实现品牌化,本质就是在先在相对成熟的品类里面建立全新的品牌认知、产品标准、快消化落地。例如绿茶里面的黄山毛峰、白茶里的白毫银针、红茶里的滇红、岩茶里的大红袍等,基本都是弱化品类、强化品牌的操作手法。
其次,小罐茶通过广泛的宣传扩大知名度。对于小罐茶品牌的建立,有人归功于营销做得好,广告投得多。的确,没有几个茶企有胆量有资本去投放央视的广告。投入意味着风险,但也为小罐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过亿的巨资砸出了小罐茶人尽皆知的知名度,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只要你喝茶,就一定知道小罐茶。小罐茶引发的探讨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话题,点击率不高都难。
另外,一个好的品牌离不开好品质的支撑。小罐茶正是通过对茶产业链上的种植、加工和生产都进行吹毛求疵的检验,才慢慢建立起良好的口碑。虽然关于小罐茶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也出现了一批支持用户它的客群。毕竟投放广告只是宣传渠道,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质。在小罐茶继续成长壮大的过程里,这些客群会随着它一起“长大”,进而成为忠实的客户。
杜国楹坚信,只有坚持创新才能给中国茶带来转变的契机。小罐茶坚信,只有以茶为媒,用品质和实力说话,只为打造茶叶精品。小罐茶能满足精英阶层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让喝茶变成人人可以享受的艺术,让“茶叶”重新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符号,让年轻人逐步爱上中国茶,这些就是小罐茶的使命。杜国楹和小罐茶,成为了两个不断绑定的符号,互相成就,互相成长。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