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赵征:三四线市场是大机会,更看重创业者对教育的理解

    在日趋严峻的资本寒冬里,抗经济周期能力强、现金流表现优异的教育产业已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

    日前,在由鲸媒体主办的“TEC2018教育创想大会”上,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赵征在继今年8月新东方宣布成立15亿规模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以来首次公开接受媒体采访,也由此揭开了这支专注于教育产业投资的新晋基金的神秘面纱。

    泛教育行业是个大市场,行业变革刚刚开始

    尽管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的成立是今年8月份正式对外界披露的,但赵征透露,基金实际成立时间已有半年左右。基金背后的出资人(LP)主要包括中信信托、中国工商银行、张家港产业资本中心、诺亚财富、前程无忧、尚德教育、高顿财经等机构和企业。

    在投资的关注领域上,赵征表示,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所关注的不仅仅包括早幼教、K12和职业教育等教育行业细分领域,也同样关注诸如内容付费、素质教育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跨产业融合的中早期创业项目。目前,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已向包括高顿财经、凯叔讲故事、掌通家园等新东方投资的创业公司追加新的投资,也有部分新投资项目暂未披露。

    “教育产业很大,服务链条也比较长,要服务的人群包括了0到30岁甚至到50岁的学生、家长、老师等,他们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赵征如是说。他以K12为例指出,尽管现在高考制度没有改变,但大量的计算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已经在中小学中逐渐普及,也就要求创业者需要在产品思路、内容生产乃至整个运营结构上具有前瞻性。

    “可以这样认为,未来5年、10年的教育绝对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么传统的形式,教育行业的变革和一些大的机会才刚刚开始。”

    三四五线城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市场

    面对如此巨大的泛教育市场,俞敏洪曾表示“北京不胜,则全国必败“。然而,随着一线城市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创业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三四线城市的”蓝海市场“。

    根据《中国人才蓝皮书:基础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与2008年相比,我国二三线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加近6倍,且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接近甚至超过30%。

    以四川德阳、绵阳两个城市为例,其GDP规模紧跟成都,集中了大型国营企业和大量中产人群。与此同时,通过对多个城市的工商局注册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当地以个性化辅导为主营业务的培训机构不足10%。

    对此,赵征认为,三四线城市的教育需求并不亚于一二线城市,甚至会更加强烈,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性不均衡所造成的。

    在他看来,教育产业最终的目标是因材施教,对于创业者来说,想要成为教育行业的下一个“独角兽”,必然需要去覆盖那些原本的产业资源覆盖不到的区域。同时,从这些教育巨头尚未触及到的下沉市场开始切入,也会成为创业团队寻找破局机会的新可能。而随着各项基础技术的发展成熟,无论是音频、视频、网络宽带还是各种各样的SaaS服务、数据分析,都已成熟到完全可以支持一对一、小班课、大班课甚至双师等各种各样的服务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市场将成为一个极具关注价值的新机会。

    更看重创业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运营服务能力

    随着互联网+教育、AI+教育甚至区块链+教育的跨产业融合机会的相继出现,各行各业涌入教育领域创业的团队也比比皆是。作为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投资老兵,赵征坦言,并不会纠结团队背景是更偏教育还是更偏互联网亦或者更偏重跨行业背景,关键是考察其对教育的理解是否到位,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否足够强。

    在赵征看来,未来很多改变教育产业的创业者原本可能不见得出自教育产业内,但只要能够对教育行业有足够透彻的理解,这是最重要的标准。

    其次,教育产品是一个特殊商品和服务,对于教学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不是卖一件衣服或卖一个饰品,这也就要求了创业团队对于师资和教学产品有成体系化的思考与准备。正因如此,赵征表示,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不会投资太过早期的创业公司,必须通过靠谱的团队、扎实的思路和产品,以及一定的业务甚至一些财务数据的验证,来证明了其对教育的理解是否正确之后才会考虑是否投资。

    他同时强调,除了在内容产品和运营服务上需要具备超强能力之外,再加上对教育本身的喜爱与热情,才是能够支撑一个创业团队走得更长远的判断标准。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