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腾讯音乐赴美上市,中国音乐市场的“高光时刻”来临

    10曰初,腾讯音乐娱乐集团递交赴美上市招股书,在年内将登陆美股市场;而两日前,网易云音乐敲定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百度、泛大西洋投资集团(GeneralAtlantic)、博裕资本等。

    中国音乐市场即将迎来“高光时刻”,而回顾几年间走过的路,中国音乐产业做对了哪些?

    平台差异化发展带动市场竞争活力

    今年初,在国家版权局的积极协调推动下,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事宜达成一致,相互授权音乐作品,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在大部分曲库内容开放共享的主旋律下,既保证了网络音乐作品的全面授权和广泛传播,对维护网络音乐版权良好秩序、建立网络音乐版权良好生态起到积极作用;同时,1%左右的差异化曲库内容,促成了平台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带动了在线音乐市场的竞争活力。

    内容是音乐、以及任何一种文化产业都不容损坏的基石,在此之上,才能搭建出群灯闪耀的万丈高楼;但同时,版权也不是唯一,当全民正版化意识成为主流,当曲库开放共享成为行业共识,如何顺应音乐消费需求的升级,携手推动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挖掘线上线下更多场景,推动音乐产业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体验,将是音乐平台在新时期下的新考量。

    据了解,在版权局的推动和平台的落实下,至今腾讯音乐已经与阿里音乐、太合音乐、唱吧以及AppleMusic、Spotify、KKBOX等十余家平台达成了音乐版权转授权合作,涉及国内音乐平台、K歌平台、直播平台、视频网站、手机终端厂商以及国际音乐平台等多个类目,促进了音乐作品的传播,稳固了行业正版化进程,同时也为多元商业模式的孕育创造了条件和土壤。

    音乐社交生态满足用户多样需求

    随着用户消费的不断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日常生活的颠覆性影响,像文娱行业的每一个基础需求都会走向“泛需求”一样,单纯的“听歌”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音乐多样性的需求。

    定位于“一站式”音乐娱乐平台的腾讯音乐,相比于其他平台专注“听”的服务,显然在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上先人一步。基于丰富的音乐内容,围绕“发现、听、唱、看、演出、社交”六大核心消费场景,腾讯音乐重新定义了音乐价值,在传统互联网音乐模式之外,通过旗下系列的产品和服务矩阵,让用户可以一键感受从听到唱的产品体验。

    腾讯音乐以音乐为基础,辐射演艺直播、音乐社区等业务,从而形成音乐社交娱乐生态,摆脱了单一的“听音乐”模式。用户可以在腾讯音乐平台上寻找音乐、观看演艺直播、购买数字专辑、K歌,参加歌手线下见面会,同时可以与朋友交流音乐。一首歌曲在被用户推荐、收听、观看,被歌手或主播直播演唱的过程中价值不断发酵,在不同场景中实现增值。

    这种模式运营之下,付费订阅、数字专辑、虚拟礼物和增值会员构成了腾讯音乐最为主要的商业盈利方式。并且这种创新模式的落地执行,让音乐成为社交生活的一种方式,乃至文化和潮流的载体所在。

    原创自制提升行业“造血”能力

    内容是音乐产业的基础,对于互联网音乐平台来说,能否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音乐内容,是施展更多商业技艺的基础。在曲库生态实现开放共享的当下,平台纷纷转战原创,在版权采买之后,走上与在线视频行业相似的内容自制之路。

    以即将上市的腾讯音乐为例,这个拥有8亿月活用户且已实现盈利的平台,已经与全球200多家唱片公司达成合作,曲库超2000万首。与此同时,近年来腾讯音乐不断强化对原创内容的支持,通过腾讯音乐人计划、联合出品音乐综艺等方式培育原创内容,升级了产品链过去的运作模式,以互联网思维创造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反哺音乐行业的造血能力。

    从2017年推出集多平台、多渠道之力服务原创音乐人的腾讯音乐人计划,到聚焦电音细分市场、与索尼合作成立电音厂牌LiquidState,再到联合腾讯视频出品综艺《创造101》《明日之子》,腾讯音乐通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持续发力优质音乐内容,以及优秀音乐人的发掘、培育和推广,从源头上为音乐市场注入新的生命力。

    可以说,腾讯音乐书写了全新的中国在线音乐市场故事。腾讯音乐继承了腾讯的社交基因,并率先将“社交娱乐”思维带入到音乐行业,聚焦音乐流媒体、社交娱乐,以科技手段逐步构建起一个以音乐为中心、打破行业固有边界的生态系统。

    如今,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版权生态完善,用户付费市场不断扩大。未来,探索以音乐内容为基础建立生态和多元化商业模式、促进产业共荣,将成为在线音乐平台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