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思创新永不止步 破难题提质增效——物贸公司襄垣梁枕场“创新工作室”纪实

    在中铁一局物贸公司襄垣梁枕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打造出一支过硬的创新团队。近两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通过不断学习、吸收、改进、创新,项目全员的创新活力和整体能力素质普遍增强,创新活动已全面融入现场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进一步改善项目基础管理、提升管控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瞄准机械智能 助推技术升级

    物贸公司襄垣梁枕场创新工作室从项目筹划之初就高度重视技术升级改造工作,项目经理张卫祥是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之一,有着多年现场施工经验的他认为,智能制造在工业领域未来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性也将与日俱增。为此项目部在公司的支持下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作业流程,针对轨枕生产用箍筋制作过程对人员依懒性较强的现状,通过联系制造厂家设计制作轨枕箍筋抓取及自动焊接机器人2台,经反复试验,最终成功的实施了机械臂替代人工生产的技术升级。通过实践检验,此种方法节约该作业环节50%人工,材料费结约近30%,不但大大减轻了劳动力强度,而且极大提高了焊接质量,有效降低了项目责任成本,取得了现场施工项目工厂化、机械智能化生产工序的新突破。

    襄垣梁枕场创新工作室中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亢浩杰是同事们眼里名副其实的“小能人”和创新骨干。他利用工余时间,设计、安装轨枕缓存车间的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水路、蒸汽管路。将90米的缓存车间,隔为12间独立的缓存房,每个缓存房可放置一天的生产量,每个缓存房都有独立的温湿度传感器,房屋顶面装有水喷淋养护管路,夏季时可对养护的轨枕进行湿度检测自动喷淋养护12天,保证轨枕的湿度养护。房屋内两侧安装有蒸汽管道,冬季时可对养护的轨枕进行温度检测自动蒸汽养护12天,整体设计达到了混凝土试块标养间的效果,有效的保障了成品轨枕的质量。同时他还设计、安装了存梁区的梁体全方位数控喷淋养护系统,利用手机或电脑安装操作端控制软件,实现网上远程开启,关闭或通过传感器设置和天气温湿度变化自动进行喷淋养护。解放了原来的人工喷洒作业程序,让整个养护过程变得操作更加简单便捷、安全可靠。

    集成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质量全过程追溯

    梁、枕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复杂且涉及工序较多,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尤为重要,但这个困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刘鹏伟是项目部物机部长,尤其爱好学习钻研信息化领域,他和这个团队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构建出了软件设计基本思路,又与外部软件公司反复沟通阐明观点,利用二维码+云互联网管理开发设计了梁枕生产APP管理系统。对整个梁枕生产过程包含原材料进场、验收、试验以及过程生产资源配置进行系统管理,实现了梁、枕生产全过程电子化追溯。现在,通过箱梁生产过程衔接管理系统,轻松实现每一孔箱梁各关键工序预计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并自动提醒相关人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轨枕发运跟踪管理总是一大难点,特别是太焦铁路施工单位共十个标段,轨枕使用点达51个。通过轨枕发运跟踪管理,可以轻松实现每一批轨枕的发运时间、使用地点、质量批次的全过程追踪。在设备安全管理方面。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梁枕场众多的大型设备日常检查、维护保养、运行状态等方面有了实时传输的准确数据,检查过程仅支持现场拍照上传,有效避免了管理人员用不真实数据入库等虚假行为带来的弊端,设备的有效运行率也得到大幅提高。二维码+云互联网管理树立了标准化项目管理典范,是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成果,多次受到了业主和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赞誉。

    坚持服务生产 集中力量破解生产难题

    完美解决现场遇到的困难就是创新工作室的价值所在。一次他们在和现场工人了解情况时发现,在通常情况下,每套模具安装的桁架两端都需要使用挡浆夹,一套模具需使用64个挡浆夹。制枕过程中并安排多人进行安装、拔除、清洗等工作,在生产完毕后循环重复使用。过去挡浆夹的清洗主要靠人工用一个个来刷,这样既浪费人工,效率又低,关键是清洗效果还不理想,使用中经常会影响轨枕外观和质量。创新工作室团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难,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进行试验,设计并制造了挡浆夹清洗机。在投入使用中,作业工人只需将要清洗的挡浆夹倒入清洗滚筒中,按下启动按钮,加水、清洗、出料、冲洗滚筒、回位停水、挡浆夹控水一气呵成,整个清洗过程在1分钟内完成,解决了过去既浪费人工,效率又低,且清洗效果不理想,使用中影响轨枕外观质量的难题,极大的节约了现场工效,此项创新成果获得了陕西省专利证书。

    物贸公司襄垣梁枕场创新工作室从成立初期至今,这个团队把创新当成成长进步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目前已有11项创新成果在他们的努力下应运而生,并都已经开始应用于施工现场实际工作环节,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育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团队整体专业能力水平,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