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5G牌照的正式下发,BIM技术的应用赢得了一个新的爆发期。然而,要建立与BIM技术所对应的整套人才培养体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智匠》第十三期,对话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BIM总监,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张现林教授。谈一谈职业BIM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河北雄安,起步区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正在火热地施工中。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国家对于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水准,建设标杆城市”的硬性要求。
在这些高要求的背后,一个庞大的人才输送体系正悄然成型。体系的背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功不可没。五十年来,这所成立于1958年的职业高校始终默默无闻地为全国各地培养着专业的建筑人才。近几年,更是为新区的建设输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和高端人才。尤其是在BIM应用领域,河北职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紧跟市场动态培养出专业对口的高端人才?如何平衡市场需求与教学任务间的矛盾?BIM技术所带来的根本变革又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张现林教授的经验。
计支宝:就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最让您担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张现林:最担心的问题还是脱节,进一步加快专业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标准融合,深化“三教”改革,培养出符合雄安标准、雄安质量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我们最着急的。
计支宝:能简单介绍一下建筑行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吗?
张现林:我们的专业如何与建筑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这是当前最急迫的一个课题。我们从2011年开始BIM的探索与教学改革。从课题的研究到设立教学工作室,到人才培养方法的寻找,一直到我们所有的专业都增加了BIM技术相关课程。应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和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计支宝:面对这种教学和社会应用不匹配的问题,我们是怎样应对的?
张现林:我们这几年围绕信息化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一块,打造了“2121”的生态系统。简单地介绍就是两个联盟+一个技术中心+两院+一个孵化器。
两个联盟:河北省BIM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通过这两个联盟,我们初步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大平台。目前已经包括100多家企业,包括设计、施工、咨询、软件等大中小型企业。
一个技术中心:就是通过前两个联盟打造的BIM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这个中心来集中BIM技术的应用。
两个学院:包括数字建筑研究院和数字建造学院。数字建筑研究院实际上是我们和河北招标集团共同开展的,在BIM、招投标、发电厂等领域都有应用与合作。数字建造学院则是我们跟北京谷雨、北京建谊集团、深圳斯维尔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
一个孵化器:我们依托于这个联盟,搭建了一个网络孵化平台,进行BIM 的咨询,服务,介绍,推广。让我们的学生负责运营,用来提升我们学生的创业科研能力。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00多名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锻炼。同时,在联盟中还有十几家高校也参与了我们的计划。
计支宝:我们在BIM联盟中,具体是怎样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
张现林:我们主要是采取1233模式,依托我们上面提到的一个生态系统,企业学校双主体育人,三个方向(BIM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能力)实现三个层次能力递进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第一年首先解决BIM建模的问题,让BIM不单纯作为一个建模的软件,而是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和我们的房建,CAD制图等课程相结合。第二年,我们来解决专业应用能力。主要是实现BIM技术在成本管理、施工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方面专业应用。第三年,就是综合应用,我们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计支宝:怎样看待职业教育的市场化趋势?职业院校在双方的合作中主要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现林:国务院已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4号,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可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企业可依法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按规定享受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
计支宝: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具体会面临哪样的难题?
张现林:最大的挑战还是利益诉求点的不同。从企业角度一定是追求利润的。从学校的角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同时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能够在实际的案例中取得教学和科研上的成果以及一定程度的收益。怎样在教学和产生收益两者之间做好平衡,就是值得我们当前认真思考的问题。
计支宝:如何看待建筑行业,尤其是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
张现林:首先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现象,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青年学生和科研教学人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自然地促使人才的流动。但是在我们建筑行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要充分学习新技术,要争取走向技术的高端。而不是处于低端。我们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不够了解,认为在工地很苦,不愿从事这个行业。随着建筑业信息化、工业化的进展,建筑业将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全新建造方式,信息化人才缺口非常大,加快适应建筑业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计支宝:当前行业对什么类型的人才更加青睐?
张现林: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最受欢迎的。 近几年,我们培养的掌握BIM技术的毕业生非常受企业的欢迎,在市场上都供不应求。已经有近百位学生都成为各个单位BIM中心负责人的岗位。这就是对我们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肯定。
计支宝:在您看来,目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怎样一种趋势呢?
张现林:现在的工程信息化已经进入BIM3.0时代。从以往的典型工程的应用发展到了普及应用阶段、从建筑信息的单项应用发展到集成应用阶段、从单平台发展到多平台协同应用阶段。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工程信息化的瓶颈问题将迎刃而解。因此,市场对BIM人才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计支宝:目前河北省内,BIM应用的发展情况如何?
张现林:从全省整体情况来看,无论从政策推广上来说,还是从人才激励政策上来说与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更多地会选择走向北京、天津。目前,河北省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暨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印发《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全面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对河北省BIM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相信未来几年河北省建筑信息化水平将迅速缩小与北京、天津的差距。
计支宝:您觉得阻碍BIM技术落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张现林:我认为首先是人才的培养难度问题。一个企业实施BIM战略,一定需要大量的BIM人才,从管理层到项目层。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这种人才的储备是不足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必须要对BIM技术有足够的重视。因为BIM不单单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从工程管理到项目的流程管理,都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认识。我们一定要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才能把BIM应用得更好。
结语:如今,关于雄安新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正纷纷翘首以盼。希望在这样一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干出一番新的成绩。在他们的背后,张现林教授与他的团队正在夜以继日地培养着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将会是这个行业的未来!
(新媒体责编:shang08050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