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红星杯”全国书画艺术展(中国书协、中国美协)
首届、二届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
第二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中国文联、文化部)
2008全球华人书法艺术展(《中国报道》、香港孔子学院)
第八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
全国法治文化书法作品展(山西省书协、中国法官协会)
“祝福2009”第二届名家书画艺术展一等奖(央视书画频道)
第七届“神龙奖”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大赛青年组金奖(《青少年书法报》社)
“君山茶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中国硬笔书协、湖南省书协)
湖北省首届书法艺术节“大汉光武杯”书画展青年组铜奖(湖北省书协、襄樊市政府)
……
作品入刻“庆祝北京奥运纪念碑林”、“黄河古道书法碑林”。若干作品由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长城博物馆、新加坡美术总会等馆藏。个人辞条载入中国书协《中国书法年鉴》、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选集》、《中国美术70年》,中国书画家报社《中国书画家大辞典》、西泠印社《新中国美术图鉴》等多种典籍。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疏逸铁铸笔法变奇隶师古亦新风——记著名书法家欧阳良程
书法强调书如其人的修为境界,不同的修为格调决定着书法不同的法度与形体取向,王羲之尚自由,所以书写潇洒;颜真卿忠烈,所以书写劲健;苏东坡文修非凡,所以写尽书卷气。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良程先生,学养深厚,修行严谨,钟情于隶书的碑帖体貌,传承两汉风骨,又有“古朴之内有新质,新质之中化古朴”的功力,所以他的隶书既有汉隶立定趋古的正大品质,又见笔法多变的五彩缤纷。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他的隶书,是品逸与豪放的综合意象,执笔能斧崖,亦如追闲云。着力时有超乎想象的爆发力,逸动时又见气定息闲的神风,一笔即有变化无穷的行运,果然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和尚品。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他对隶书的碑源探究透彻,汉隶十碑必是一块不失,皆有入骨入髓的採汲。碑本置于眼着,师古的动能十分强大,但是不盲作书奴,无论临写曹全碑还是临写石门颂,或是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或是简牍、篆书,都自有主见,绝不固执。这是当代书法家极为可贵的师古品质,因为唯有主见,不会迷失,方能入碑而又出碑,也才能化碑法为笔法。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在吸收、消化、磨合的过程中,他始终以汉隶为骨质,并赋予个人新风貌的进取。咋然一看,笔墨必住时代,细细揣摩,法度仍是碑本。正因为他有宗法汉碑取摩崖品的核心品质,又不拘泥于千年之前,把书法的审美品格推渡到了当下,是才华,也是智慧。所以他的隶书很有看头,笔法多出了十分性灵的提摁顿点与绞转,章法多出了俊逸潇潇的明快儒雅,尤其墨色的浓淡枯湿焦干,让隶书真正回归到笔墨的铺陈境界,而不再是碑本只看笔法而失缺墨趣的单调。因此,他的隶书是真正的书写意味,笔墨性灵,让人沉醉,惹人回味。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站在他的隶书作品面前,心由感叹:原来,隶书可以写得如此美妙,美妙生于笔妙,笔妙成于法变!一变百通,让他的隶书优势能像楷书那样一笔一画的书写出来,既工整和谐又可以像行草那样不激不厉地逸动而生,不见拘束,迳入了线条宛若自然的造化之美!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欧阳良程作品
疏逸铁铸笔法变,奇隶师古亦新风。他在创新隶书新法则时,赋予笔墨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主旨就是生发笔墨意味,参以新风,赋注隶书新生命,让已经久远于人们审美视野的隶书重新表现出臻美纷呈的姿态,回归当下书法艺术审美的时代体系,雄强、朴茂、高古、新奇,恰是隶书法度的新经典。如果没有对书法文化发自于深心、独悟于深思的磨砺,是难以把隶书写到驾轻就熟,而又能心手双畅的高度!今天,他在这个高度矗立于山巅,恰如大家风范,一目了然!
著名艺术评论家——杨振明2019年9月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