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体系的广饶实践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丝一毫不能放松。山东省广饶县是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大县,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行业体量和运输总量巨大,辖区内每天进出危化品车次6000余辆次,日均道路运输量在8万吨左右。广饶县以全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交通安全协同监管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全方位、多角度维护危险货物运输市场安全稳定秩序。
一、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体系背景分析
近年来,广饶县危化品运输行业规模稳步扩大。2024年,全县危化品运输企业27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营收过亿元企业5家。受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广饶县危化品生产运输需求旺盛,本地和过境危化品运输车辆、重型货车一直处在高位运行。同时,危化品运输车无序停放、重型货车严重超载现象较为突出。
自2002年广饶县注册成立第1家危化品运输企业(花园商贸)以来,危化品运力呈增长趋势。截至目前,广饶县27家(含省黄三角农高区3家)危化品运输企业拥有车辆1582辆,登记在册从业人员2685人,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5.43%、12.5%、12.2%。广饶县危化品运输主要分为原油运输、成品油运输、液化气等气体运输、其他介质运输四种类型。其中,原油运输车652辆,占车辆总数比重41.2%;成品油运输车560辆,占车辆总数比重35.4%;液化气等气体运输车346辆,占车辆总数比重21.9%;其他介质(丙烯、沥青等)运输车24辆,占车辆总数比重1.5%。
为积极探索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体系,广饶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危化品运输车、重型货车综合治理工作,强调要强化社会联动,打破行业壁垒,打造综合治理监管体系。为推进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体系,广饶县交通运输局牵头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公安、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应急、市场监管、消防等县直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对全县从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进行监督指导。同时,依托升级改造后的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智慧监管平台,以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强化智慧监管,持续提升危化品道路运输领域数字化治理水平。
二、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体系的做法和成效
(一)体制创新,实现信息共享
一是建立交通、公安沟通共享机制。做到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和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信息核查比对,实现源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公安部门办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登记手续时,首先确认车辆所属企业是否取得交通运输部门颁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公安部门不予办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注册登记手续。同时,交通运输部门办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新增运力业务时,必须经公安部门确认企业不存在车辆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违法未处理等情形,办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更新业务时,必须经公安部门确认车辆完成注销或迁出(转籍)手续且企业不存在车辆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违法未处理等情形。二是整合交通、应急、公安等资源信息,实现信息互通、一网监管。三是打造互联互通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综合监管平台,整合相关部门平台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建设“互联网+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公安+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多个串联式监管平台。整合交通部门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4G视频、六预防智能视频系统和公安交警路面卡口监控系统,加强车辆动态监控。整合交通部门电子运单和应急部门一卡通智能装卸系统,规范车辆装卸行为。整合市场监管部门移动式压力容器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监管效率。融合车辆罐体清洗点、停车场数据,实现危化品运输车辆全过程一体化信息监管。通过一些列协同监管措施,危货道路运输多头监管、分散指挥的不利局面得到有效改善,监管效能明显提升。
(二)科技创新,实现智慧管控
一是以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广饶县1582辆危运车辆全部安装卫星定位装置、车载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并接入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全程监测驾驶员驾驶轨迹和违章行为,促使驾驶员安全规范行车。二是在省内率先推广应用“危运通行码”,全县2685名危化品驾驶员全部注册,通过红、黄、绿三色大数据赋码,形象展示驾驶员安全风险等级,全程监测驾驶员驾驶轨迹和违章记录,实现了运输生产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全县疲劳驾驶、超速违章率分别同比下降32.78%、47.31%。三是每月对企业动态监控情况进行通报,不定时进行抽查并列入企业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督促检查力度,探索异地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四是指导辖区内1366辆危化品运输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实时监测发现车辆超速、疲劳驾驶、抽烟、接打电话等危险驾驶行为,自动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监管平台和企业,最终形成多级联防联控的监管体系。
(三)治理创新,实现事前预警
一是通过推动相关企业在建筑工地、沙石场站、商砼企业门口建设电子监控设备,并接入东营市智慧监管平台,对重型货车严重超载、非法改装等问题实施精准管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车辆、第一时间响应处置。二是建立动态化管理信息台账,督促具备条件的重型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车载诊断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纳入东营市大数据监控平台实时管理。三是针对五年内“涉危”事故高发路段进行统计分析,采集高速公路匝道、无红绿灯平交路口、毗邻村庄路段等23处重点部位信息,升级改造车载语音提醒系统,实现车辆行经事故多发路段前自动语音预警功能,提醒驾驶员注意减速慢行,仅2023年推送各类预警信息达19余万条,帮助车辆有效规避行车风险。
(四)思路创新,实现效能提升
一是探索实施危货道路运输电子押运,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消除传统人工押运作用难以发挥、安全风险大的弊端,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目前,广饶县已在齐成物流、奥星物流、驰达物流3家运输企业开展电子押运试点,目前运行状态稳定。二是探索“信用+危化货物道路运输管理”新模式,利用“广饶县危险品营运车辆动态监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监控室值班值守情况和驾驶员安全规范驾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有问题的企业和人员根据对应的分值计入企业诚信档案,通过对“信用+危化货物道路运输管理”这一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充分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维护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合法权利,全面提升我县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水平。
三、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体系的启示
(一)协同共建,打造闭环式联合监管体系
广饶县每年危化品公路运输总量约2800万吨,日均进出车辆6000余辆,且危化品运输车辆具有流动性强、行驶范围广、运输路线不固定等特点,导致行业安全监管压力大。同时,个别企业为利润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存在改装超限运输车辆、私自清洗储罐装运其他介质等违规行为,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体系需要协同共建,打造闭环式联合监管系统,按照全过程、全链条、可追溯的监管标准,进一步打破部门界限,打通信息壁垒,实现联防联动联治的目标。
(二)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数字信息共享监管体系
充分利用智慧监管平台,对广饶县辖区内危化品车辆全天候、全覆盖管理,筑牢危化品道路运输的“防护网”。引导县域内264辆液化石油气车辆安装AEBS主动刹车辅助系统,对车辆进行跟踪识别、智能处理、自动报警、自动制动,做到事故发生前能根据危险等级实施自动刹车,主动避免碰撞和事故发生。建设危化品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平台,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危险源和隐患排查治理,围绕“人员、车辆、货物、道路、企业”五大要素环节,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强化安全培训力度,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实现企业信息远程监管,提升企业双体系管理能力和企业本质安全。
(三)严格执法,打造规范有序的法治监管体系
不断完善非法营运执法打击机制,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执法协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类监管数据,加强对未取得道路运输证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频繁出入本地的外籍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点监管。同时严厉查处违法运输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重点针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驾驶员不系安全带和行车中接打手持电话等违法行为的查处,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精准打击能力,积极用好“两客一危”和重型货车动态运行轨迹信息,提升动态监控数据应用水平,督促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落实动态监控制度。
(四)凝聚合力,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的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促进企业自我约束、诚信经营。探索推进失信惩戒措施,促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经营主体自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参与政策法规制定、信用评价、执法和监管效果评估等工作,促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行业自律。完善非法违法运营举报查处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群众举报、部门抄送、执法检查发现的非法违法营运行为,依法从严处理,尽快构建起社会共治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协同监管新体系。(文/张鹏)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