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交通

    交通部门对标民生需求 福州提早谋划多条地铁接驳方案

    福州提早谋划多条地铁接驳方案

    地铁站指引牌增加了“站名”“线路”“距离”等信息。

    福州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总客运量已超6000万人次,成为公共交通的“实力担当”。如何完善接驳,让市民享受更多出行便利?

    福州市交通部门对标需求,发力民生,按照“补短板、早谋划、打基础”的思路,制定、实施公交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各类公共交通与地铁的接驳方案,全面提升地铁的换乘体验。同时,对照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时序,提前谋划地铁2、6、5、4号线及滨海快线的配套交通接驳设施建设,为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打下基础。

    地铁1号线

    去年10月,为了提升地铁与各类公共交通接驳能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市交通委牵头相关部门,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历时1个多月,连续3次踏勘、讨论研究、征求意见,找出地铁接驳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体检报告”——《福州市各类公共交通与地铁接驳课题研究报告》。

    市道管处公交科刘晓峰是小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在去年“秋老虎”最厉害的时候,他们拿着城市总规图,沿着1号线21个站点逐个摸底,从规划、土地、场站设计、线路等方面进行“挑刺”。

    21个站点,每个站点都有好几个站口,平均一个站口花半小时。“从早到晚,汗如雨下,平均1天2万步。”刘晓峰说,地铁1号线,他们共走了3天。踏勘结束回到单位,他们还要挑灯夜战,形成问题清单和初步研究报告,并发函给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周而复始,一共重复了3遍,连尚在建设的2号线也踏勘了3遍。

    踏勘细化到什么程度?刘晓峰举例,光公交场站建设,专家要考虑到规划、选址、边界核对、拆迁进度、拆迁量,以及建成后停靠车辆数、线路数、场站地形等。

    刘晓峰介绍,目前1号线沿线公交场站建设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地铁站内外标识系统不够明晰,也影响换乘便利性。“像出站口,仅标出了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和道路,没有标明最近公交站点和途经线路,这对想要换乘公交的市民来说很不方便。”

    多条地铁接驳方案正在谋划

    找准了问题,还要对症开方,才能药到病除。

    为进一步完善地铁与各类公共交通的接驳,市交通部门从完善地铁站点周边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和启用地铁沿线公交站点、优化地铁周边公交线网、优化公交运营、提升地铁运营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提升方案,并生成项目责任清单,明确目标任务及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确保地铁换乘接驳全面改善提升。

    同时,按照“早谋划、打基础”的思路,市交通部门还对地铁2号线接驳工作进行了研究和计划,提早谋划公交场站、换乘社会停车场、配套道路等硬件建设和新增公交线路,为明年通车打下基础。另外,还提早谋划地铁6、5、4号线及滨海快线的接驳方案。

    全面打响地铁接驳提升战

    从2017年12月开始,市交通部门正式鸣锣,全面打响地铁接驳提升战役,全力加快改造提升速度。2018年,将是地铁1号线的“提升年”。

    加强非机动车停放管理,保障人行道通行顺畅,提升地铁出站口城市形象;灵活制定全年度重大节假日地铁延长运营时间计划,充分发挥地铁分担客流作用;延迟公交线路末班时间和增加公交夜间班次,与地铁运营时间做好衔接……3个月来,一个又一个提升改造项目正在落实,福州地铁接驳网络正在一点一滴逐步完善中。

    “像原先地铁象峰站C出口附近没有公交站点,周边群众出行不便,我们在1个月内启用了‘地铁象峰’公交站,途经的7条公交线路增加停靠该站点,群众换乘出行方便了很多。”刘晓峰说,目前,市道管处已经完成4个改造项目,今年将有更多的提升改造项目完成,届时地铁与各类公共交通接驳将更加顺畅。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