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破解共享停车位推进这个难题

    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需要建立起城市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整合停车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配置;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以满足新消费需求;推进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近日,江苏泰州通过“错时共享”停车联盟,引领社区停车新模式。当地4家单位利用白天夜晚时间差为周围多个社区居民释放错时共享车位。目前,错时共享停车位已成为不少城市缓解停车难的举措之一。

    从公开数据来看,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近5年年均增长1966万辆。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9年底,私家车保有量首次突破2亿辆。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两年超过100万辆,呈快速增长趋势。全国6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苏州、上海、郑州、深圳、西安、武汉、东莞、天津11个城市超300万辆。

    大幅增长的汽车与有限的停车位之间的不匹配,早已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住宅区较为密集的区域,有的居民因争抢车位经常会引发矛盾纠纷。有的小区路面拥堵,车辆违停,破坏绿化时有发生。

    治理停车难这个“城市病”,不仅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关切民生“痛点”问题的解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汽车消费,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如何推进这一政策举措落实落地,社会高度关注。

    一边是政府鼓励促进汽车消费,一边是消费者因停车难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城市出台政策明确,行政区域内公共建筑的停车设施在具备安全、管理条件的情况下应对外开放,实行有偿错时共享,优先用于居住停车。居住小区的停车设施在满足本居住小区居民停车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向社会开放。共享停车双方需围绕收费价格、停放时段、违约责任等签订协议。

    与政府部门主导不同,也有不少创业者尝试共享车位开发和市场化推广。这种商业模式将共享经济理念应用到车位上,通过采用智慧社区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利用小区白天车位与写字楼晚上车位的空置时段实现互补。这种模式看起来很方便:业主把在白天的空闲车位出租出去来赚钱,企业员工方便找到停车位;同时也让公司单位和写字楼的车位晚上利用率提升,物业公司也获得额外收益。

    可是,共享车位市场化在现实中却常常被“卡住”,很难推行。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技术方案导致的用户使用成本问题,二是市场精确度不够,在商业模式应用过程中的障碍过多。例如,该停的车没地方停,而该走的车又迟迟不走,加大了管理难度;出于对安全和利益分配等问题考虑,小区车位共享并不能获得物业支持,并不能满足市场关于车位的需求。很多因素交织导致共享车位的创意推广难、落地难。

    解决停车难问题面临多重制约,如何破局?笔者认为,要找准着力点、增长点,其一是树立共治共享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虽然现在是信息社会,可很多数据仍处于孤岛,城市社区停车场的大数据运营存在不少壁垒。缓解停车难问题,需要建立起城市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整合停车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配置。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一步。新建停车场可以更多走向智能化,推进“P+R”停车场,让智慧停车更便捷地服务广大车主。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以满足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其三是以停车秩序整治为突破口,推进交通综合治理。很多大城市都采取“供优+控需”的路子,推进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同时,扩大支路以下道路停车自治管理覆盖范围,持续加大违法停车执法和秩序整治力度。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