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在,我们的生活日益更加美好快乐.然而在倡导文明、绿色和谐城市的今天,在您对您生活的幸福环境的遐想的同时,殊不知环境中看不见的氮氧化物、硫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好似要吞噬整个世界,在工厂不断地排放污水,废气;城市中,汽车不断的排放着尾气……鼻、喉,引起眼病、喉头炎,肺癌,毒症状公害成因贡献率为汽车,冶炼工厂,焚烧企业等,每天有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约75%为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因为这些汽车和工业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雾。若是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真的过得幸福吗”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制止,势必会出现重大的环境问题。自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体现了我党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也为我党今后的工作指向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施的长远大计。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环境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人类思想观念的改变和认识,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发展,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必要的位置,从而发展经济,形成资源的循环产业链推动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高质量多的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照世界未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切、叮嘱讲到哪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既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也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中国特色。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在组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上承担着首要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四个着力点,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提升意识、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全面提升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
首先,抓好生态意识文明建设,引领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从生物与环境整体优化的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生态意识文明不仅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还是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的纽带,是人类认识能力提升的集中表现。建设生态意识文明,政府首先要以身作则,秉持生态理性的价值取向,追求绿色公共治理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的政绩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同并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
其次,抓好生态管理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探索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属于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地整合到公共治理过程中,才能推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管理文明,政府就要以创新绿色治理机制为着力点,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计划,完善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切实体现政府绿色公共治理的理念,发挥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应继续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外,政府应将生态经济效益作为公共管理决策的核心依据,通过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推行绿色产业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措施,构建完备的促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确保政府生态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最后,抓好生态制度文明建设,营造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良环境。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制度规范成果,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标尺,也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生态制度文明,政府就要强化生态管理中的法律责任,通过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强化生态法治保障能力,提高社会成员执行生态制度规范的主动性,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在实处;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丰富绿色税收手段、扶持绿色科技创新等措施,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合理作用,协调整合各种管理要素,营造全社会服务绿色发展、合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环境;通过继续推进区域性低碳发展试点工作、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分类总结不同行业和地区低碳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
民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践行者的主体责任。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涵盖着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在根本上体现着社会民众更高层次的利益需求。当前,如何在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享有优质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广大民众高度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契合了百姓的现实需求,赢得了百姓的真心拥护。社会公众是生态文明行为建设的主体,只要汇聚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源动力,定能谱写出美丽的新篇章。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产融经济研究员,黄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筹备组长黄运强供稿)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