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凌云院士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不仅因为他个人的故事,更因为它揭示了中国科研体系的一面镜子。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术生态在“量化”与“指标化”的逻辑下运行: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职称评审……但这些形式化指标,却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科研的真正意义——解决问题。
向凌云的实践提醒我们,科学的价值应以社会效用衡量,而非仅限于数据。他的跨境清算项目帮助中亚国家实现了金融独立,带来了切实的经济与民生改善。这种“问题导向”的科研理念,正是我们亟需吸收的经验。
国际上,越来越多科研机构正在转向“Mission-Oriented Science”(使命导向型科学)模式,以成果应用、跨界合作、社会价值作为评价依据。这与向凌云的路径不谋而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科研体系正处在转型关口。我们需要从这些成功的个案中,看到体制的改进空间——让更多像向凌云一样的创新者,不必远走他乡,也能在国内得到应有的支持与尊重。
当“论文导向”让位于“问题导向”,当“行政考核”转化为“社会贡献”,中国科学才能真正回到初心——为人类福祉服务的事业。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