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雪山巍峨,苍穹湛蓝。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青藏高原上,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许多人而言,世界的模样却曾是模糊的、浑浊的,甚至是一片黑暗。十年前,一颗名为“爱尔眼科”的种子,带着“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的使命,逆着海拔,迎着风沙,扎根青海西宁。十年砥砺,从一叶新绿到亭亭如盖,直至今日“一城两院”比翼齐飞,它书写的不只是一家医院的成长史,更是一段以专业、仁心与坚守,守护雪域高原“视界”的光明传奇。
从零到“领跑”
数据与汗水铸就的“青海速度”

2015年7月,西宁爱尔眼科医院在高原古城正式成立。那时的它,如同一位小心翼翼的探路者,其成立本身,就意味着专业化眼科医疗资源在区域布局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初创时的艰辛,仍深深印刻在老员工的记忆里。“最初,我们不仅是人员紧张,更要面对大家对‘社会办医’的观望和不信任。”创始团队成员回忆道。
而如今的辉煌,则写在了沉甸甸的数据与里程碑上:十年间,门诊量增长30倍,手术量增长50倍。这不仅是量的几何级飞跃,更是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和群众信任度的质的嬗变。

这条技术攀登之路清晰可见:从建院初期开展基础眼病诊疗,到2018年引进全飞秒激光技术,并发布青海省首个透明手术室,一举终结了青海百姓必须远赴外地矫正近视的历史,更以“透明”彰显了医疗诚信与技术自信;2019年,医院成立青海首家“白内障诊疗中心”和“干眼诊疗中心”,后者更引进了青海第一台光脉冲干眼症治疗仪,精准填补了省内诊疗空白;2022年,成功完成西北地区首台散光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让白内障患者术后不仅能看得见,更能看得清晰、舒适、持久;直至2025年完成首例羊膜泪道修复支架植入术、引进IQ577微脉冲激光,技术在迭代,关怀在深化。
“我们的目标,就是从最初的‘跟跑者’,成长为今天的‘领跑者’。”爱尔眼科医院集团青藏片区总院长杨玲在回顾十年历程时,目光笃定,“这种‘领跑’,不仅体现在技术引进的首创性上,更体现在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探索、本土化人才培养的体系以及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上。”

2022年,西宁爱尔眼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这场“大考”的通过,是其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管理能力获得权威认可的集中体现。而2025年,西宁市卫健委与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则标志着这家十年老院已深度融入区域医疗健康蓝图,共同为下一个十年按下了加速键。
“光明梦之队”
在高原之巅汇聚与锻造英才

事业的勃兴,核心在人。十年坚守,爱尔眼科在青海打造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光明梦之队”,他们既是光明的守护者,也是高原精神的践行者。
2016年,朱登峰、陈婷、孙礼华等医生先后加入西宁爱尔。如今,他们已分别成长为青海爱尔眼科医院、西宁爱尔眼科医院的院长和爱尔眼科青藏片区副总院长,成为技术提升与学科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故事,是许多放弃省会顶尖三甲医院“铁饭碗”,毅然投身高原眼科事业医者的缩影。选择高原,意味着要面对更复杂的病例——因强紫外线和高寒缺氧导致的眼病更为普遍和严重;也意味着更重的使命——要将国内甚至国际前沿的技术,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开花、结果。

人才如何来?来了如何留?留了如何强?爱尔眼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睛英人才计划”。该计划通过院校合作(如与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实习基地与教研室)、规培基地、专家代教“三位一体”的模式,为青年医生搭建快速成长的阶梯。2023年,爱尔眼科青藏片区隆重举行“睛英人才计划”拜师仪式,8名资深专家与20余名青年医生结对。那深深的一躬,传递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医脉相承的责任与仁心。令人欣喜的是,在导师的精心雕琢下,短短时间,已有10名年轻医生能够独立开展手术,挑起了大梁。

此外,医院以开放姿态“引进来”。自2019年引进第三位古巴专家亚内特·多特·费尔南德斯起,至今已有7位外籍专家长期扎根青海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依托2023年获批的“青海省专家服务基地”,医院柔性引进了23人次国内顶级眼科专家。他们像候鸟一样定期飞来,通过高难度的手术示教、前沿的学术沙龙、深入的教学查房,为本土人才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与高维能量。
“拆墙”与“织网”
创新模式守护每一双渴望光的眼睛

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入选国家级管理案例的“儿童视觉异常诊疗中心”,其成功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这一先进理念,在青海的实践中得到了更广阔、更深刻的延伸。
在这里,“拆墙”不仅是院内斜弱视、视光、视觉训练康复等亚专科的协同作战。青海爱尔倾力打造的,是一张覆盖全眼病、辐射全青海的“立体光明网”。
对内,他们强力整合资源,成立多个疑难眼病诊疗中心,推行“专家首诊负责、集体决策”模式。例如,一个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并伴有眼球震颤的儿童,在诊疗中心可能会经历这样的流程:斜弱视及小儿眼科专家评估手术时机与方案,视光专家进行精准的屈光检查并为术后视觉重建做准备,视觉训练康复科医生则量身定制长期的康复计划。这种“一站式”精准诊疗,避免了患者家庭在不同科室间的奔波与迷茫,大大缩短了诊治周期,提升了就医体验。


对外,他们全力“织网”。这张网的经纬线,由持续的公益项目与坚实的基层帮扶构成。从2016年启动“慈善光明行”,到2021年与青海省卫健委共同实施“高原白内障复明工程”,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合作开展“关爱三江源地区群众眼健康行动”;从与果洛州人民医院共建“眼科专科联盟”,年复一年派遣专家团队深入雪域高原开展手术援助,到2023年牵头组建西宁市四区眼科专科联盟,建立眼健康驿站……十年间,爱尔的公益足迹覆盖足迹遍布青海省两个地级市和6个民族自治州,救助了万余名白内障患者,救助资金近千万元,最远到达过茫崖市,五个医疗队同时开展工作,行驶里程达1512000公里,帮扶救助各类眼病患者千人,累计减免、救助金额达数百万元。


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始终坚持“授人以渔”。通过“1+N”远程会诊体系、成立“青海眼科手术技能培训中心(动物眼实验室)”,累计为基层培训医生超6000人次。2025年,随着“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疑难眼病远程会诊中心西宁分中心”的成立,高原患者无需远行,就能享受到国内外知名专家的“云端”诊疗服务。这张网,让优质的眼科医疗资源在青海真正流动起来,实现了“零距离”。
温度与高度
党建铸魂,公益暖心,科技赋能

在追求技术“高度”的同时,爱尔眼科从未忘记医疗的“温度”。
这份温度,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袭时,是医院党支部一声令下,党员带头,近300人次医务人员前赴后继,奔赴方舱、核酸采样点、隔离酒店的逆行身影;在2023年积石山地震后,是医院第一时间捐款10万元、员工自发捐款2.7万余元,以及医疗队带着价值5万元的物资深入灾区,为30名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救治的义无反顾;在平日,是AHIS系统和叫号系统上线后,患者从挂号到就诊流程的显著优化;是2024年推行党建引领的“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后,构建起的三级质控体系为医疗安全筑起的坚固防线。

党建工作,成为凝聚这股暖流的力量源泉。2017年,西宁爱尔眼科医院党支部成立。他们探索创建的“12366”党建工作法及“关注眼健康、幸福享生活”党建品牌,不仅荣获全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优秀案例,更将党建与业务发展、社会公益、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与多家单位开展的60多场主题党日活动,百余场覆盖6000余人的眼健康服务,都让这面党旗在高原眼健康事业的一线高高飘扬,铸就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科技,是提升温度与高度的硬核支撑。从早期引进LipiFlow热脉动治疗仪、NGENUITY 3D导航手术系统,到2024年推出“全光塑”个性化近视手术、引进微创全飞秒精准4.0系统,再到2025年引进阿玛仕1050RS千频激光、M22干眼治疗仪等先进设备,技术的迭代始终围绕着患者的精准诊疗与舒适体验展开。青海眼科健康科普馆的建立,则用280平方米的互动空间,将眼健康知识化为生动体验,将科普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
守护“未来之光”
构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立体防线

在青海爱尔“一城两院”的战略蓝图中,儿童青少年的眼健康,是关乎“未来之光”的重中之重。作为“青海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中心”,其工作远不止于诊疗,更构建了一套“防、控、治、教”相结合的立体防线。
学术引领,夯实防控根基。 医院连续在西宁市、海东市举办三届《夏都青少年近视防控论坛》及多期培训班,邀请国内顶级专家,为青海近1500名教师、校医、基层医生赋能。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将科学的防控理念,像种子一样撒遍青海的教育和基层医疗系统。

科普创新,让护眼成为乐趣。 如何让枯燥的科普知识入脑入心?爱尔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开展科普讲座近900场,线上线下降覆盖430万人次;发放手册25万份;拍摄科普视频1200余条。 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创新形式——将科普改编成大型舞台剧《瞳梦国奇旅》,在青海省大剧院为1600余名家长和孩子带来欢声笑语。而2024年落成的青海眼科健康科普馆,则以280平方米的科技互动空间,将VR、3D等技术与眼健康知识融合,成为了众多“大朋友和小朋友”的“第二课堂”。
全域筛查,建立动态视力档案。 十年间,医院的筛查队伍深入270余所幼儿园及大中小学,为近80万名学生完成视力检查。 依托集团信息化系统,每一次筛查数据都被录入分析,生成精准的近视率报告和个体化建议,不仅提供给政府作为决策参考,更及时反馈给学校和家长,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关键依据。
新十年,新起点
向着省级眼科医学中心迈进


十年耕耘,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高峰的起点。
2023年,按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标准建设的青海爱尔眼科医院获批成立,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总投资达1亿元,设置100张病床。它与西宁爱尔形成“一城两院”的战略新格局,功能互补,资源联动,共同托举青海眼健康事业的新高度。2025年,为优化患者就医体验,西宁爱尔眼科医院将迁至建国大街35号西宁大厦北侧,8000平方米的全新空间,预示着更舒适的环境、更先进的设施与更高效的服务。
展望未来,青海爱尔的蓝图已然绘就:打造省级眼科医学中心。他们将继续深化“睛英人才计划”,做强“青海眼科手术技能培训中心”;依托“动物眼实验室”,攻坚高原眼病研究这一特色科研高地;借助远程会诊中心和专家服务基地,让人才与技术流动不息;以AI、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眼科诊疗,拥抱智慧医疗的未来……
从十年前的一粒种子,到今日庇护青藏高原万千“视界”的茂密乔木,其根系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爱尔眼科青海“一城两院”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是一曲由奉献、创新与大爱谱写的“光明颂”,更是一份写满初心、担当与成效的厚重答卷。前路漫漫,笃行不怠,这份对光明的守护,如涓涓溪流,汇聚成河,仍在青藏高原上奔流不息,照亮更多渴望清晰的双眼。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