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美国加州这场7.1级地震,被中国学者全睿娴提前7天成功预测

    或许谁也没想到,一场悄然酝酿、发生在异国他乡的7.1级地震活动,却被出差在外的一位中国学者提前7天成功“破译”!这神奇的一幕是“偶然事件”吗?并不是。因为像这样的例子,在这位中国学者的地震预测科学“案例档案”里并不鲜见。

    她,就是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特邀观察员全睿娴女士。

    今年9月份,受联合国秘书处邀请,全睿娴参加了联合国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会议期间全睿娴随团前往华盛顿访问,她通过观察当地上空云层结构状态与变化趋向等要素,结合新地震学说及观云测震技术方法,于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9月27日下午预测7日内在美国华盛顿东南方向或西侧方向会发生6级至7级地震。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美国当地时间10月5日晚20:19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7公里。

    成功锁定地震区域和震级范围的“实锤”,再一次见证全睿娴预测地震理论方法和技术实践的可行性,同时也见证了她面向国际领域拓展地震预测科学的价值取向。

    中国倡导科学研究的实践性、人民性和时代性,鼓励科技工作者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求索精神。全睿娴正是这样一位创新实践者。

    二十多年来,她开创建立了地震新学说,打破了业界比较流行的地震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指出“板块移动”只是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地震成因归纳总结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力。其研究文章在相关高端科学论坛及期刊发表、入编多部书籍,获得“优秀学术成果”等荣誉,得到许多领导专家和行业人士的肯定。

    全睿娴的观云测震地震预测技术体系,既包含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又饱含着她对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的融入和运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她视野宏阔、创新激情迸发。

    追溯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看到,人类对气象知识的积累,最初来自对云和其他天气现象的观察。早在渔猎时期,人类便懂得仰观天时,俯察地理,总结观察天空中云的认识经验,寻找有利的生存条件。《易经》有云:“云从龙,风从虎。”云的聚散离合,形态变幻,无不昭示着天地间“气”的流动与转化。《吕氏春秋》中已经将云按照形状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据考证,中国出现的古代云图可以追溯到西汉以前,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有多幅手绘云图。二十世纪初,中国气象局组织编订了《中国云图》作为气象观测项目。

    全睿娴研究发现,云的外形千姿百态,形成的物理过程差异很大,其形成过程中除与气象条件有关外,也跟地形地貌条件、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她建立了云图数据库和模型基础架构推演方式,通过综合分析云的外形特征及形成气象条件等预测地震活动情况,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

    其“观云测震”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成为中国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规划中“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组成部分,依据全睿娴新地震学说地震成因原理制作的“天体-地球动力模型”被联合国减灾署收录,为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地震预警提供了参考。

    地震预测是世界竞逐的科学高地,全睿娴希望各国之间、行业之间加强主动互动联动,健全多方合作、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通过整合卫星监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智算云等,进一步突破地震预测科学发展瓶颈,共同为人类防灾减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因积极参与推动地球生态环境建设且学术成果突出,全睿娴曾获得第三十二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并于今年9月被联合国秘书处聘为联合国特邀观察员。

    【人物简介】

    全睿娴,广东湛江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新地震学说研究者、建立者。多年从事地球运行规律与系统科学研究,其学术文章《雾霾形成原因初探》《全睿娴地震学说——创新地震预测的思维模式,跳出传统理论的陷阱,惊醒“地震不可预测”的梦话》《气候异常变化原因初探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建议》《探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原因分析及治理的措施和意义》《重视自然灾害防治能有效降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分别刊载于《人民政协报》《中国改革报》《今日中国》《发现》《今日科苑》等报纸期刊及各大网络媒体,入编《中国新时代优秀学术成果选集》《中国道路·中国梦》《求是先锋——新常态下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籍文献。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