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WiFi可提供电能,那反过来行吗

    每天,你用手机接上WiFi、打开网页,这一切看似稀松平常。但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也许能用WiFi充电?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有研究证明了其可行性。近日,外媒报道了一项重大突破——科学家将WiFi信号转化为电能。通俗点说,就是通过WiFi发电。这意味着,未来或许会出现无电池手机、无电池笔记本电脑……没电了,连上WiFi即可充电使用。

    此次技术突破,有赖于新研发出的“硅整流二极管天线”。它能为没有电池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提供电能。据报道,在该项研究中,当硅整流二极管天线接触到约150微瓦的WiFi信号时,会产生约40微瓦的电量。

    那么,WiFi信号是如何被转化为电能的?电能也可以被转化为WiFi信号吗?通讯信号与能源之间可否实现直接转化?

    WiFi信号属于杂散能源

    实际上,除WiFi信号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能源可被转化为电能。比如,无线电波、机械能、人体热扩散能等。此类无处不在又尚未被有效利用的能源,被称为“杂散能源”。

    杂散能源的种类有很多。以杂散机械能源为例,它包括车辆在行进过程中部件产生的振动能量、重型设备运动或作业时引起建筑物振动从而产生的能量、人在步行过程中踏步产生的动能、手臂的摆动乃至血压的变化所带来的动能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能源,都可以被利用起来。

    “捕获环境中的杂散能源,就好像银行把众多小客户的钱收集起来,再借给需要的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上世纪中叶出现的自动手表,就是利用手腕摆动的机械能使表内发条卷紧,进而驱动手表工作。

    不过,WiFi信号与其他的杂散能源不同,它是高频电磁波。考虑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WiFi信号在人类活动范围内通常能量很小。需要采用整流二极管天线,来接收无线网络信号,并经过整流滤波转化成直流电后才能为我们所用。

    “整流二极管是一种将交流电能转化为直流电能的器件,也是高频电磁信号被转化为直流电的‘桥梁’,即WiFi信号被转化为电能的‘桥梁’。”刘国强说。

    “目前,各国都逐渐意识到杂散能源的重要性,这一方向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工作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以捕获杂散能源的模式,部分取代甚至全部取代现有化学电池供电模式。”刘国强介绍道,若能利用杂散能源捕获发电技术,以后或许就不再需要更换电池了,科学家有望研制出“终身无需更换”的能源,甚至可能让电器挣脱电源的约束。

    以现有心脏起搏器为例。资料显示,目前的心脏起搏器依靠电池供电,但电池寿命有限,病人须在安装后的5年到10年间经二次手术更换电池。而未来的心脏起搏器,可利用心跳释放的动能进行充电。已有研究人员在现有心脏起搏器上添加一块聚合物薄片,使心跳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供起搏器正常运转。

    尚难实现万物通电即可互联

    既然杂散的网络信号可被转化为电能,那么电能有无可能被转化为网络信号,进而实现万物通电即可互联呢?

    “理论上,万物通电即可互联是有可能实现的。”刘国强解释道,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利用电能驱动高频振荡器产生高频信号,再通过高频功率放大器放大信号,接着使用倍频器、变频器、调制器和解调器进行信号变换,之后使用天线将电磁波发射出去,便可实现电能到网络信号的转化。

    “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简单的手段,能把杂散能源转化成无线信号。”刘国强说。

    虽然杂散能量捕获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一定范围内物体之间的能量和信号转化成为可能。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时日。其中,找到新材料、实现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是一大难点,而减小发电装置的体积、提高转化效率是实验成果落地的关键。

    “能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如同桌椅板凳。点燃火柴就产生热能,说话就能产生震动能。但这些能源不能被直接转化为无线信号。”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汪相如解释道,因为信号是有序的,如果不进行调制,我们所获取的声波、电磁波也不过是来自环境的干扰。

    “信息的传播需要编码和解码这两个过程,还需要信息收发双方间的对码和协议,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信息。”汪相如说,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信号需要“特殊加工”后才能被传递和获取。

    “现阶段来看,把电能转化为WiFi,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在一些新材料出现后,这些杂散能源可直接驱动新器件然后发射信号。”刘国强说。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